《战略决策研究》2025年第4期

2025.06.29

特朗普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未来

王 勇 赵可金 宋国友 李 巍 罗振兴

摘要:特朗普主义作为一种深刻影响美国未来走向和全球格局的重大政治现象,其在理论层面的本质剖析及其对经济全球化未来深远冲击的科学评估,构成了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战略问题。特朗普主义在本质上是对内反建制、对外反体系,其核心特征表现为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从生态制度主义的视角看,特朗普主义是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的产物,在利益政治中代表着建制主义与反建制主义的对决,在身份政治中代表着美国主义与全球主义的对决,在特朗普主义冲击下的世界长期大致会朝“一体两翼,一球两制”的方向发展。特朗普主义坚持“美国优先”,试图调整美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进而重塑全球经济体系,但其内政外交却面临“破而难立”的困局。全球贸易战是特朗普主义推行的必然结果,这将破坏现有国际经济秩序,曾经被视为“历史终点”的自由经济秩序正步入黄昏,低成本经济全球化或已终结,国际经济秩序面临重构,一个条块分割、碎片化、高成本、竞争性和无序的全球经济新阶段或已开启。面对特朗普主义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而深远的冲击,中国应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经济秩序变革,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特朗普 2.0;特朗普主义;全球贸易战;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秩序

作者简介:王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可金,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国友,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李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罗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研究室主任。


特朗普主义冲击下的中欧关系

冯仲平 林宏宇 门 镜 李 形 宋新宁

摘要:中国和欧盟是全面战略伙伴,也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中欧关系已超越中欧双边范畴,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与战略地位。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秉持“美国优先”的特朗普主义,对国际秩序带来严重破坏,在撕裂中美关系、美欧关系的同时,也将重塑中欧关系。特朗普的“美国性”将深刻影响美国内政外交的未来走向,对未来中美关系、美欧关系和中欧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在特朗普主义冲击下,国际形势出现了有利于中欧合作的变化,但也必须高度重视欧洲右翼民粹主义势力的上升、欧美民粹政治的合流、中欧经济关系的竞争性以及欧洲在中美战略博弈中的立场等系列问题。特朗普主义通过对全球秩序的结构性扰动与制度性压力,诱发了欧盟对华政策的内外张力重组,引导中欧关系走向制度模糊化,中欧关系已进入一个高度策略化与制度模糊化的新型互动阶段。中欧在北极合作问题上既有基础也有挑战,北极和格陵兰可以成为特朗普主义冲击下中欧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共同塑造全球治理范式的试验场。在特朗普主义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欧应进一步提升战略互信,更多地关注中欧双边关系本身,探寻中欧双方具体实在的共同利益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空间,充分发挥中欧关系塑造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战略性作用,继续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贡献力量。

关键词:特朗普 2.0;特朗普主义;中欧关系;世界多极化;战略互信

作者简介:冯仲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林宏宇,华侨大学副校长,教授;门镜,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李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荣休教授,欧盟让·莫内终身讲席教授。


“双重中心-边缘”结构与美国的“再全球化”

孙兴杰

摘要:特朗普主义标志着美国进入了战略收缩周期,而迷信“交易”的特朗普采取了诸多极限施压的政策,大大冲击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特朗普在 4 月 2 日开始对全球国家征收“对等关税”,试图用高关税来复兴美国的黄金时代,逆转美国的贸易逆差。但这一关税战遇到了一系列的反制,特朗普无法以高关税实现其平衡美国贸易和财政以及制造业复兴的目标。经过这一轮的超级全球化,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呈现出“双重中心-边缘”的结构,美国的中心成为世界的中心,美国的边缘也成为世界的边缘。在“双重中心-边缘”结构之下,地域、阶层以及国家之间出现了多重断裂,既为特朗普主义的崛起打下基础,同时也约束了“特朗普革命”的限度。特朗普并非放弃全球化,而是通过“再全球化”对“双重中心-边缘”结构进行平衡,但国际体系与美国之间的矛盾、美国内部利益矛盾、经济和安全之间平衡的矛盾、产业发展与消费社会之间的矛盾,加之特朗普“交易的艺术”的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了这一再平衡的难度。破解“双重中心-边缘”困境需超越冷战思维和“美国优先”的单边思维,通过维护产业链稳定、改革国际分配机制等制度性合作,构建基于全球共同生产网络的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协调弥合“双重中心-边缘”的结构性裂痕。

关键词:“双重中心-边缘”;“再全球化”;特朗普主义

作者简介:孙兴杰,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弹性霸权主义:特朗普 2.0时代的“美国优先”外交战略

谭钧月

摘要: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呈现出显著矛盾性。尽管既有研究试图从孤立主义、民粹主义和现实主义视角解释其政策逻辑,但单一框架难以整合其收缩与扩张并存的复杂特征。本文以“美国优先”理念的历史流变与当代重构为线索,以“美国优先”的三层历史概念为分析框架,指出特朗普2.0外交本质是一种“弹性霸权主义”。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通过将国家利益为基准,以选择性单边主义为手段,以“安全化”和“种族主义”为叙事工具,在策略性收缩与扩张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服务于美国霸权护持的终极目标。研究认为,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并非孤立主义回潮,而是对美国传统外交范式的继承与当代重构,旨在重新审视美国的世界角色,重塑国际秩序与规则,以更自利的方式降低美国维持权力优势的成本。

关键词:“美国优先”;特朗普外交;弹性霸权主义;扩张主义;孤立主义

作者简介:谭钧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


经济制裁的有效性:西方学界的研究脉络与议题演进

邱劭文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西方学界关于“经济制裁有效性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在明确了经济制裁的基本定义后,本文将经济制裁有效性研究划分为两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是 1985 年以前,以个案分析为理论建构的基本来源,并几乎一致地得出了“制裁无效”的结论;第二阶段以《反思经济制裁》 一书的出版为起点,标志着经济制裁研究进入系统化阶段。第二阶段的研究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齐头并进的领域:一是对经济制裁“有效性”的理论标准与测量方法的讨论;二是对经济制裁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以大样本计量分析为主流,基本假设是经济制裁带来经济痛苦,经济痛苦致使被制裁国国内的社会群体感到压力,社会压力通过政治过程转化为被制裁国决策者的政治压力,最终带来制裁国政策的转变。在该理论分析框架的每个步骤,都存在影响经济制裁成功与否的诸多要素,既有研究对这些要素的作用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读和实证检验,极大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两方面进行进一步扩展和探索。

关键词:经济制裁;制裁有效性;学术史

作者简介:邱劭文,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


期刊公众号链接:《战略决策研究》2025年第4期目录与摘要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86-20-36205613

联系传真   +86-20-86253521

联系邮箱   giis2009@gdufs.edu.cn

通讯地址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邮政编码   510420

版权所有: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