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数字金融革命;国际金融博弈
作者简介:徐飞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金砖国家暨 G20 研究中心主任;林梦婷,中国现代
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金融所助理研究员;蒋丽,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
战略转换速度、战略回弹与新时间观下的美国军事战略变迁机制
摘要:美国军事战略变迁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内由旧战略向新战略以不同速度和伴随不同程度回弹的动态发展过程。战略转换速度衡量着美国新旧军事战略的更迭快慢,战略回弹状况描述着美国新旧战略交替不久后向旧的军事战略的后退与回归。新时间观下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变迁的机制在于,旧军事战略思想与新军事战略思想之间竞争与军事事务与非军事事务对资源要求之间竞争这两组竞争之间的互动。根据新旧战略思想竞争中的优劣与军事-非军事对资源竞争的胜负,可将军事战略变迁类型分为及时型战略变迁、犹豫型战略变迁、迟滞型战略变迁和僵化型战略变迁四种类型。本文以美国军事强国的新兴国家(1815-1890) 时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1890-1941)时代与二战结束后的两极格局时代(1941-1989),对马汉的海上新战略、米切尔的空中力量新战略、应对太平洋海战的两栖战略和冷战时期的威慑战略的转换为案例,验证了美国军事战略变迁过程中的战略转换速度和战略回弹问题。面对美国军事战略变迁的复杂动态,中国军事战略转型须因势利导,掌握战略转型主动,塑造有利于己的战略优势。
关键词:美国军事;军事战略;战略转换;战略回弹;时间观
作者简介:陈桂芸,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袁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
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地缘经济视阈下欧盟关键矿产战略的“再域化”实践及其影响
摘要:在全球地缘经济秩序重构的背景下,欧盟关键矿产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其运用经济手段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典型案例。欧盟正在将关键矿产供应链转化为地缘经济权力工具:一是加强关键矿产的本土化生产,将矿产开发与欧洲单一市场绑定,形成对经济空间的排他性控制;二是通过“再域化”重构外部供应链空间,推动关键矿产外部供应多元化;三是借由碳足迹认证、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等标准实施规范性权力扩张,将环境规制转化为排斥他国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地缘经济转向”进程中,欧盟关键矿产战略的“再域化”实践通过矿产供应链的“硬控制”与标准体系的“软渗透”,在降低对华依赖的同时重塑全球资源权力格局。鉴于全球治理体系可能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冲击下出现重大调整,全球关键矿产治理的竞争性和碎片化趋势加剧,中国亟须在资源外交、标准话语权等领域构建系统性策略加以应对。
关键词:地缘经济;关键矿产战略;欧盟;再域化
作者简介:宋黎磊,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汪平平,同济大学政治与国
际关系学院欧洲研究中心助理。
印太小多边机制中的中小国家——菲律宾的角色与行为分析
摘要:印太地区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之一,随着大国博弈加剧,印太地区的安全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在此背景下,小多边机制作为一种灵活高效的合作方式,逐渐成为印太地区国家应对复杂挑战的重要平台。根据主导的核心力量来看,印太小多边机制可大致分为大国主导和非大国主导两种类型,前者以美式小多边为主,后者则是中小国家之间合作的主要平台。菲律宾作为印太地区的重要一员,在各类印太地区小多边机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美式小多边机制中扮演积极的参与者,而在次区域小多边机制中则是发起者。但随着大国竞争态势与其国内政治利益考量等因素的变化,菲律宾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美式小多边机制中,成为积极的主动参与者,其行为选择也随之产生变化。菲律宾的诸多行为选择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地区稳定、中菲关系以及中国周边环境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未来,菲律宾可能会继续在印太地区的小多边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也需要面对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其行为会因之发生变化,这需要中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维护自身利益和周边安全环境。
关键词:印太小多边机制;菲律宾;美式小多边主义;次区域小多边机制;周边安全环境
作者简介:王琛,安徽师范大学巴基斯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摘要:在中美竞合背景下,各国正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其对外战略。基于大国地位追求与其作为次级大国的现实之间的结构性落差,英国选择了对冲战略以平衡多重利益诉求。一方面,英国依托英美特殊关系,在维护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扮演积极角色,以此强化其地缘政治影响力;另一方面,英国继续保持与中国的经济接触,意在获取经济与政治层面的回报,同时通过深化与印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乃至安全协作,彰显其战略自主性。这种多维度的战略选择反映了英国在全球治理与区域事务中的复杂考量,同时也为中英关系的未来发展创造了对话与合作空间。
关键词:英国;中国;对冲战略;地位诉求;次大国
作者简介:霍淑红,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霸权真空:美国对俄经济制裁下跨国能源公司差异化策略
摘要:第三方跨国公司在面对美国经济制裁时的策略选择,是影响制裁能否实现其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俄乌冲突爆发后,针对美国制裁,这些公司在俄罗斯的经营策略展现出撤离、暂停、缩减、争取时间、坚持等不同的表现。然而,现有研究对于这类跨国公司决策机制的认识尚显不足。本文则聚焦于“为何在美国经济制裁下第三方跨国能源公司存在差异化策略选择?”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议价意愿和议价能力共同决定了第三方跨国公司在美国制裁下的策略选择。文章选取俄乌冲突背景下的三家能源公司(壳牌公司、道达尔能源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海外子公司) 作为案例,分析议价意愿和议价能力对这些公司在面临美国制裁威胁时策略选择的影响。特别是通过分析道达尔能源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策略选择,本研究发现了“制裁下的霸权真空”这一新现象。该发现对传统霸权主义理论框架中的跨国公司制裁控制范式提出了重要修正。
关键词:经济制裁;跨国公司;自主性;议价意愿;议价能力
作者简介:隆德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周婷婷,澳门大学社会
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刘锦,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