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工具何以引发战略困境?
——巴格达铁路与英德矛盾的再思考
摘要:作为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列强地缘博弈的核心议题,巴格达铁路体现了铁路技术与国家权力间的互动逻辑。本文基于地理政治学视角,并借鉴战略互动和安全困境理论,重新审视了铁路的战略价值及其引发大国冲突的机制。在大国博弈的技术场域中,铁路本身并非冲突的直接根源,而是通过塑造国家的战略认知、激发特定的战略预期,并在大国互动过程中被赋予战略意义,从而成为引发大国战略困境的催化剂。一方面,巴格达铁路深刻体现了“陆权”与“海权”的竞争本质,改变了既有的地缘战略平衡感知;另一方面,巴格达铁路成为德国“世界政策”的象征,并与英国的核心帝国防御战略发生碰撞,引发了双方的认知偏差和威胁放大。这种由技术工具介导的战略互动,不仅加剧了英德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暴露了地理政治学中“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一战前欧洲大国的集体安全困境。当代后发国家应深刻汲取历史上大国技术竞争的经验教训,深刻领会技术工具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置于特定的战略文化、权力结构以及互动情境中进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
关键词:技术工具;巴格达铁路;英德矛盾;地理政治;安全困境
作者简介:丁宇航,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于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
摘要:进入数字时代,地缘政治与数字技术、数字产业供应链以及全球数字治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日益显著。尤其是在对华政策层面,美国的数字政策与地缘政治因素紧密融合,逐步形成以“数字门罗主义”为核心的新型战略逻辑,旨在维护美国在全球数字空间中的国家利益和主导地位。“数字门罗主义”是在虚拟空间主动划定排他性势力范围、系统性排斥特定外部势力的政策实践。其逻辑起点在于技术跃迁、经济利益版图重组与全球制度输出三重结构性动力的交互作用。在具体实践中,美国通过一系列数字技术、数据和全球治理领域的政策举措,系统性构建起以而,“数字门罗主义”也面临着技术规律的限制,以及全球南方国家数字化发展诉求增强和中国等新兴力量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多重结构性挑战,其政策可持续性与全球认可度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关键词:门罗主义;“数字门罗主义”;大国竞争;中美关系
作者简介:王天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稳定币是一种特定锚定机制的加密资产,由于其克服了传统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剧烈的缺陷,被越来越多用于跨境交易与支付。然而随着稳定币的快速发展,其也可能带来诸如监管与合规风险、金融稳定风险、冲击货币主权以及操作和技术风险。当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稳定币仍存在监管空白,在已出台稳定币监管政策的经济体中,也可能由于监管差异引发监管待遇不一致和监管套利。为此,包括二十国集团、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内的国际组织应加强全球稳定币的监管协调,以应对跨境监管碎片化、填补监管真空、防范系统性风险。不同司法管辖区应加强稳定币的监管协调,强化跨境监管合作,避免稳定币带来跨境风险。同时,国际组织也应积极帮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提升监管能力,共同构建一个既能促进创新又能维护金融稳定的全球监管框架。
关键词:加密资产;稳定币;监管;金融稳定
作者简介:熊爱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段超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邢玙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生存抗争到规则重塑:太平洋岛国气候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摘要:太平洋岛国是全球最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地区之一,气候变化的冲击直接威胁岛国的生存和发展。在“北强南弱”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太平洋岛国因话语权缺失难以参与规则制定,长期处于边缘地位,陷入“气候脆弱”与“治理边缘”的双重困境。为破解此局面,太平洋岛国通过三大路径推动“气候正义”实践:一是将气候应对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强化国内立法;二是依托太平洋岛国论坛等平台深化区域协同,凝聚集体合力;三是借力国际规则与多边舞台,推动自身诉求获国际支持。深入研究太平洋岛国气候治理的困境与突破,不仅有助于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改革提供重要的研究样本,更有助于为我国深化与太平洋岛国气候合作提供借鉴,推动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共建“气候共同体”迈向新的台阶。
作者简介:吴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摘要:本文聚焦特朗普第二任期推进南太军事战略的路径及其限度。2025 年 1 月以来,特朗普政府的南太军事战略延续了第一任期的对抗性政策基调,以遏制中国影响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强化军事部署、扩大联合军演及调动盟友网络来巩固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主导地位,凸显出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太平洋军事布局的进攻性转向。这一战略转向源于美国对南太平洋地缘价值的高度重视、对深海矿产资源和国际通道的战略需求,以及地区盟友对中国海军活动的安全关切。然而,该战略面临多重挑战:南太岛国论坛的“反新冷战”立场、特朗普政府削减气候援助引发的信任危机,以及中国与所罗门群岛等国安全合作的深化,均对美国构建军事主导格局构成制约。因此,尽管特朗普政府试图强化军事存在,但地区国家的战略自主性、对气候议题的优先关注及对地缘安全博弈的警惕,将显著限制其战略实施效果。
作者简介:刘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讲师。
地缘竞争、战略叙事与中国在太平洋岛国地区的三方合作伙伴选择
摘要: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合作已逐步超越传统双边模式,日益呈现三方合作特征。然而,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三方合作近期有所放缓,而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则持续深化。本文将地缘竞争和战略叙事纳入区域经济合作分析框架,探讨国家间竞争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互动如何塑造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研究发现,美澳对中太合作的“安全化”叙事、太平洋岛国自主性提升以及中国通过与国际组织合作化解“安全化”困境,是驱动合作模式变化的关键因素。中国应深入把握该地区发展的内在复杂性,构建“去安全化”叙事策略,以增强中太经济合作的效力与可持续性。
关键词: 地缘竞争;战略叙事;安全化;国际组织;三方合作
作者简介:王璐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奕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印竞合下南太平洋岛国议题联盟战略动向及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在中美战略竞争向南太平洋地区延伸、中印两国影响力交织上升的背景下,南太平洋岛国采取了以议题联盟为核心的复合型外交策略。该策略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采取“功能性分工”策略;二是奉行“广交友”原则;三是聚焦核心生存议题。南太平洋岛国议题联盟战略的调整动因是利用大国竞合的外部环境,服务其谋求发展与维护主权的内生需求。这一系列战略动向增加了南太地区事务的复杂性,并对传统的合作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其作用的深度和广度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