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成立于2009年11月13日,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科研与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新型高校智库。研究院专注于国际化战略理论、实践与政策等问题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持,是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外交部政策研究重点合作单位、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广东省首批重点智库、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广东基地、广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9年9月,以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为主平台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评省部共建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聚焦“全球经济治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外交”“全球价值链”等重大问题,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工人先锋号、全国首批党建样板党支部;2016-2018连续3年在国家发改委信息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年度报告中,位列地方性智库影响力第3位;入选TTCSP亚洲大国智库(12家中国智库入选);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8 年度中国高校百强智库榜单,获评A类等级;位列2019年全国区域研究与国际关系领域智库排名第4位。
01 师资力量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战略性人才为目标,拥有一支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珠江青年学者、南粤优秀教师、云山杰出学者等为代表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聘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担任名誉教授、特聘研究院和特聘教授。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优化。
02 研究机构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整合校内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学科与研究机构以及校外协同单位的资源,打造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提升研究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科研平台体系。拥有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创新国际战略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智库机构(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03 学科介绍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依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经济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均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几轮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设有欧洲学硕士点、全球经济治理硕士点、国别和区域研究博士点、全球经济治理博士点、全球经济治理博士后工作站,是全国最早设立全球经济治理硕博点的单位之一。
04 科研成果
(一)承担“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治理系列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聚焦“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外交”、“全球价值链”等重大问题,承担了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近10项。具体如下: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
➢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与战略选择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构建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研究
➢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研究
➢全球治理机制与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战略研究
➢未来十年中国打造战略支点国家的理论分析与策略研究
●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
➢培育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贸易强国的战略路径研究
➢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模式和路径研究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
➢全球价值链中的广东制造:国际竞争力与战略转型
(2)完成系列重要决策咨询报告。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经济治理、全球价值链、中美贸易摩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周边战略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向中央及有关部委、广东省委省政提交各类决策咨询报告400多篇,承担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决策咨询项目130余项。每年接受外交部、中联部等中央部委委托,联合开展海外调研,调研成果得到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3)发表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与专著。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统计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20多篇,在《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一类出版社出版40多部学术专著。相关成果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外交部“重大外交政策研究课题”优秀课题组年度课题奖、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30余项各级别的奖励。
05 研究生培养特色
研究院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外语学科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政产学研结合,协同培养国家战略型人才,打造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1)积极推进欧盟EURASIA+项目。研究院联合欧洲高校联合成功申报欧盟EURASIA+项目,由4个项目国家(保加利亚、波兰、法国和意大利)和2个合作国家(中国和印度)的高校联合开展互相认证的研究生课程系统。(2)大力推动“欧亚校园”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是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欧洲知名院校共同规划与实施的国际多边教育合作项目,通过多院校移动学习、学分互认、联合开发课程体系、联合授予学位、联合开展学术研究、轮流组织“冬令营”和“夏令营”等方式,促进多边交流与合作。每年资助约10名学生到欧洲知名高校学习和国际组织进行实习,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精通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端国际化人才。
研究院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北京大学、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共建广东全球产业链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全国工商企业大数据库、中国创新创业调查数据库等,联合北京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以及中央财经大学开展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自2018年开始每年组织数百名学生开展调查,成功完访近万家私营企业。疫情爆发后,开展了多次中小微企业生存状态专项调查,共完成样本7000多份,为学术研究、智库建设、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资料。研究生深度参与专题调研、科研课题、学术会议和讲座沙龙等,至今已发表高层次论文近100篇,多人次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挑战杯”等奖项。


在长期的科研、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研究院将全球经济治理、国别和区域研究、欧洲学三大专业有机结合,形成了“专业+外语”深度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注重国际化视野和涉外职业实践,培养成效显著。
06 取得的标志性建设成效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并被认定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全国第一个有关国家“一带一建设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全国外语类院校第一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第一个人文社科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入选广东省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重大攻关课题:6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2个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1个广东省自科创新团队项目
人才培养基地:“欧亚校园”项目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广外—广晟博士后创新基地、全球经济治理博士后工作站
全国首批:在全国率先设立全球经济治理硕士点和博士点
全国首个:首个关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大课题——教育部创新团队课题《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与战略选择》
全国首个:外交部第一个智库联合国际调研团队
全国首个:全国第一本《中国周边战略发展报告》
华南地区唯一:外交部政策研究重点合作单位
华南地区唯一:共建“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广东基地”
全省首创:共建外交部干部“旋转门”制度
全省首批: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全省首个:广东省首个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研究团队项目《全球价值链中的广东制造:国际竞争力与战略转型》
连续举办四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
与北京大学共建企业大数据实验室
中国创新创业调查联盟(北京大学牵头)首批合作单位
07 学位点简介
1 全球经济治理博士点、硕士点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全球经济治理博硕士点自2019年开始招生,由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独立招生、独立管理。全球经济治理是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构建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全球经济治理博硕点是依托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跨学科博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下设全球贸易投资治理、全球价值链与产业治理、全球经济治理创新与中国参与三个研究方向。专业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全球经济治理硕、博士研究生导师11名。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既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又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产业战略、跨国企业管理等学科领域的一个方向具有一定造诣的研究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2 国别和区域研究博士点
从2019年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全国招收国别和区域研究博士研究生,由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招生和管理。现有国别和区域研究博士生导师5名。国别和区域研究博士点培养在本学科掌握较为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国别和区域博士研究生应具备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
3 欧洲学硕士点
2009年,欧洲研究中心在全国首创欧洲学硕士点并开始招生,现设有欧洲文化研究、欧洲经济研究、欧洲政治与外交研究、欧洲法律研究等研究方向,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1名。欧洲学是以欧洲一体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跨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涉及欧盟法律、欧盟政治与外交、欧盟经济、欧盟社会与文化等各学科。欧洲学学科点是挂靠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跨学科项目,学科点开设跨学科课程、组建跨学科导师组,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论文指导等方面体现欧洲学的跨学科特色,进行多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深度融合。
一、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学制及学习方式
(一)全球经济治理博士点拟招3人,国别和区域研究博士点拟招4人。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各专业拟招生人数包含推免生,最终招生人数以教育部实际下达的招生人数为准,可能会有调整。
(二)学制及学习方式:
学术学位:学制3年,学习方式为“全日制”。
(三)招生目录
1.全球经济治理
研究方向 |
学习方式 |
导师 |
初试考试科目 |
复试考试科目 |
学制 |
备注 |
01 不区分研究方向 |
全日制 |
导师组 |
① 1114 英语 ② 2122 经济学 ③ 3162 全球经济治理的理论与政策 |
① 5002 面试 ② 5009 国际政治经济学 |
3 |
组长:陈伟光 成员:李青 韩永辉 本博士点实行导师组培养,考生网上报名时须在“个人自述”一栏中写明预选的主导师。 不接受同等学力报考。 |
初试参考书目 1114|英语: 无 2122|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9版),范里安,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2.《宏观经济学》(第12版),鲁迪格·多恩布什、斯坦利·费希尔、理查德·斯塔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卫兴华、张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3162|全球经济治理的理论与政策: 1.蔡拓等著:《全球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信强,何曜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陈伟光,王燕等:《全球经济治理与制度性话语权》,人民出版社2017年。 |
复试参考书目 5009|国际政治经济学: 1.张宇燕,李增刚:《国际关系的新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2.王正毅:《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3.琼•斯佩罗,杰弗里•哈特著,《国际政治经济学》(第7版),人民出版社2017年。 |
2.国别和区域研究
研究方向 |
学习方式 |
导师 |
初试考试科目 |
复试考试科目 |
学制 |
备注 |
01 政治与外交研究 |
全日制 |
导师组 |
① 1114 英语 ② 2123 国际政治学 ③ 3171 亚太国际关系 |
① 5002 面试 ② 5015 国际关系学 |
3 |
组长:周方银 成员:唐小松 本博士点实行导师组培养,考生网上报名时须在“个人自述”一栏中写明预选的主导师。 不接受同等学力报考。 |
02 法律研究 |
全日制 |
导师组 |
① 1114 英语 ② 2123 国际政治学 ③ 3167 比较法学 |
① 5002 面试 ② 5011 法理学 |
3 |
组长:石佑启 成员:陈小君 陈云良 耿卓 詹建红 王太平 本博士点实行导师组培养,考生网上报名时须在“个人自述”一栏中写明预选的主导师。 不接受同等学力报考。 |
初试参考书目 1114|英语: 无 2123|国际政治学: 1.阎学通、何颖:《国际关系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诺曼•里奇:《大国外交》,吴征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167|比较法学: 1.朱景文著:《比较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茨威格特、克茨著:《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3.刘兆兴著:《比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171|亚太国际关系: 1.宫力主编:《当代中国外交》,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2.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3.国际问题期刊近几年相关内容:《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外交评论》、《现代国际关系》。 |
复试参考书目 5011|法理学: 1.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沈宗灵著:《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5015|国际关系学: 1.李少军主编:《国际政治概论》(第四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国际问题期刊近几年相关内容:《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外交评论》、《现代国际关系》。 |
二、招生方式与相关要求
2021年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有三种:即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与普通招考。
为让考生及时了解我校博士生的各类招生信息,学校实行分时分类报名录取,即先进行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的报名与考试,再开展普通招考的报名工作。三种招考方式的具体通知要求,请及时关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gdufs.edu.cn/index.htm)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招生”微信公众号。
(一)硕博连读
详见广外研究生院《关于2021年招收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通知》https://yz.gdufs.edu.cn/info/1005/2806.htm。
1.招生对象
我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均可开展硕博连读工作,申请人硕士阶段所学专业与申请博士专业应在同一一级学科,且只接收我校在读二年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申请。
2.申请人提交材料清单
(1)有本人签名且申请人的硕士生导师已签署同意推荐意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
(2)拟报考的博士生导师书面同意意见。
(3)两名校内外相关专业的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推荐信。
(4)申请人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计划,包括申请人的学术背景、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阶段的研究计划。
(5)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
(6)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复印件以及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证明材料。
3.材料提交时间与方式
申请人须于2020年11月13日前向博士招生单位递交材料,并按照要求登录我校财务系统缴纳报名费,逾期不候。上述材料一经受理,不再退回。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要求申请者提供申请材料原件以供查验。若发现申请材料不实,将取消申请或录取资格。
4.信息采集和提交体检表
2020年12月1日—2020年12月4日,拟录取硕博连读考生请登陆广外研招网填报信息,考试方式选择硕博连读;体检要求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然后将体检报告交至报考单位。
(二)“申请—考核”制
我校“申请-考核”制选拔博士研究生采取试点的方式,试点招生的专业方向有:国别和区域研究(法律研究方向),详见广外研究生院《关于2021年“申请-考核”制选拔博士研究生的通知》https://yz.gdufs.edu.cn/info/1005/2809.htm。
1.申请条件
(1)基本条件
申请人须符合我校招生简章中规定的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且有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同或者相近学科的教授推荐。除导师明确要求以外,不限制考生跨专业报考,但在报考前应征得所报考导师的同意。
(2)学历学位条件
申请人应为符合报考条件的硕士研究生,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报名。其中,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学术条件和外语水平
申请人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研究方向,具备良好的科研潜质和创新能力,并提供相应的学术成果和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具体条件由各招生单位规定并提前公布。学校支持各招生单位对申请人的外语、学术水平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4)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身心健康。
2.申请程序和材料
(1)申请程序
申请人按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要求,向报考导师提出申请,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申请材料提交至相应招生单位,并完成网上报名手续。
(2)申请人应提交的申请材料
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申请-考核”制选拔博士研究生申请表;
②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网上报名后打印下载);
③身份证以及本科、硕士研究生阶段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和学历认证报告(应届硕士生须提供在读证明并在入学报到后补交学历、学位复印件、学历认证报告);
④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原件(复印件需加盖成绩管理部门或者档案管理部门公章);
⑤硕士学位论文及全部论文评阅书的复印件(应届生须提交开题报告及完成部分的论文初稿);
⑥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授出具的专家推荐书;
⑦外语成绩单复印件;
⑧攻读博士学位阶段拟开展的研究计划。包含研究方向、研究问题(博士论文选题构想)、研究方法、参考文献等;
⑨从事相关工作的获奖证书、专业研究著作、论文、工作业绩证明等材料;
⑩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检表;
⑪招生单位要求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必须保证各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材料提交时间与方式
申请人须于2020年11月13日前向博士招生单位递交材料,并按照要求登录我校财务系统缴纳报名费,逾期不候。上述材料一经受理,不再退回。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要求申请者提供申请材料原件以供查验。若发现申请材料不实,将取消申请或录取资格。
4.信息采集
2020年12月1日—2020年12月4日,拟录取“申请—考核”考生请登陆广外研招网填报信息,考试方式选择“申请—考核”。
(三)普通招考
1.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当年9月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
(4)对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六年以上;
②较好的科研能力或有突出的工作业绩,近3年发表2篇论文,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5)考生若持境外高校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考试时须提交认证报告。
(6)两名报考学科专业正高职称专家推荐信。
(7)考生均须承诺自己的报考信息真实。否则,取消报考或录取资格。
(8)身心健康,达到国家体检与学校心理测试要求。
2.录取类别为非定向与定向两种。
3.网上报名时间
2020年12月10日—2021年1月5日,请登陆广外研招网报名,考试方式选择“普通招考”。特别提示:报考前,请特别留意导师通过硕博连读、“申请—考核”方式已招生的情况。凡通过硕博连读、“申请—考核”方式完成招生指标的导师,不再通过普通招考方式招生。
4.初试时间:预计2021年3月。
5.初试科目及考试方式
初试一般为三个单元,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均为100分。考试方式均为笔试。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一门思想政治理论(笔试)。
6.提交申请材料清单
(1)在网上报名系统提交信息后打印的《报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1博士研究生考生情况登记卡》。其中,报考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须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在“对考生报考的意见”栏内,注明“同意报考定向培养”的意见。
(2)两名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书(空白表从网上下载,由推荐人填写)。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
(4)身份证复印件,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
(5)体格检查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
(6)同等学力者免交硕士学位证书,但必须提交学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复印件和报考硕士生学位课程成绩证明(须由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出具),以同等学力报考者应交近3年正式发表的两篇以上论文的复印件。
(7)政审表。
(8)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
上述材料一经受理,不再退回。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要求申请者提供申请材料原件以供查验。若发现申请材料不实,将取消申请或录取资格。
7.复试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同等学力考生须在复试阶段加试两门专业课(笔试)。
(四)报名费
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与普通招考的报名费均为120元/人。考生须按规定缴纳报名考试费,只完成报名,没有缴纳报名考试费的,本次报名无效。完成报名流程后,报名考试费不予退还。
三、录取
根据本单位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凡报考定向培养博士生者,在正式录取前,须与我校、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考生因报考博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录取,我校不承担任何责任。
四、学费标准、奖助学金、住宿情况和培养所在校区
(一)学费标准
非定向生10000元/年;定向生20000元/年。
(二)奖助学金
为了激励研究生入学后潜心钻研,我校建立了以国家奖助为主、以社会资助为辅、以学校补助为补充的研究生奖助金体系。目前,符合条件的博士研究生每年最低可获得1.8万元资助,最高至11.7万元。
奖助学金种类 |
博士 |
国家奖学金 |
30000元/人·年 |
学业奖学金 |
不低于10000元/人·年(特等奖) |
不低于7000元/人·年(一等奖) |
不低于5000元/人·年(二等奖) |
国家助学金 |
不低于13000元/人·年 |
“三助一辅”津贴 |
最低6000元/年 |
国家助学贷款 |
最高12000元/年 |
特殊困难补助 |
最高3000元/年 |
研究生创新奖 |
最高10000元 |
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 |
最高6000元 |
学术会议资助 |
最高7000元 |
出国访学资助 |
资助标准上限参照国家留学基金委当年度制定的最新资助标准 |
研究生出国(境)奖学金 |
最高20000元 |
备注 |
1.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覆盖比例及奖励金额的标准每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2.目前已经开展的“三助一辅”类岗位为研究生管理助理,津贴发放标准为600元/月,按一学年(共两个学期,10个月)进行发放。 |
(具体以学校实际发文为准)
(三)住宿情况
根据宿舍房源和住宿条件,1500-2200元/人·年。定向单位在广州市的博士生,不安排住宿。
(四)培养所在校区
学校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中心城市——广州,辖4个校区,总面积约2442亩(含规划),其中北校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北麓,南校区位于广州大学城,大朗校区位于广州市大朗,知识城校区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
1.北校区(白云大道北2号):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国际商务英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日语语言文化学院、亚非语言文化学院(筹),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文科基地),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2.南校区(番禺区大学城):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院。
由于学院搬迁、培养、实习等原因,具体培养所在校区可能会发生变化,以培养单位的实际安排为准。
五、就业
博士研究生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和非定向两种类型。定向培养的博士生毕业后按定向合同,回原定向单位工作。非定向培养的博士生毕业后,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
六、报考咨询联系方式
(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
电话:020-36207044
地址: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
邮编:510420
(二)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联系人:闫老师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2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5教202办公室
邮编:510420
电话:020-36641366
传真:020-86253521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网址:http://giis.gduf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