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承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24)“一带一路”与中欧人文交流平行分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国际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穗总领馆、法国巴黎西岱大学、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兰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及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与中欧人文交流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本次论坛涉及中文、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波兰语等7种语言,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派出近20人的师生团队,为论坛全程提供同传服务。
与会者合影
焦方太副校长致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焦方太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今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中俄、中匈建交75周年,中欧人文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合作蓬勃发展,为双方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会专家围绕中欧人文交流这一主题,积极回应国家需要,从学术角度探讨新时代中欧人文交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寻进一步深化双方人文交流合作的可行路径,充分体现了外语人的使命与担当。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穗总领事鲁彦先生致辞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穗总领事鲁彦(Jan Rudolph)先生在发言中指出,几十年来中欧关系长期稳定且不断向前,在政治、经贸、科技、气候变化等方面合作紧密。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面临挑战日益增多,双方更应不断拓展合作领域,积极对话,增进理解,以推动中欧以及中德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欧合作具有强大内生动力与广阔发展前景。
戴泽教授发言
人类学家、法国国家博士、法国巴黎西岱大学荣休教授戴泽(Dominique Desjeux)教授主旨发言题目为《中国日常生活近三十年的观察研究(1997-2004)》。戴泽教授于1997年应郑立华教授邀请来到中国,开始与广外跨文化研究团队合作,共同探讨人类学研究方法。戴泽教授见证了中国社会高速高质量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水平的大幅改善。戴泽教授分享了大量在中国各地拍摄的老照片,大到楼房、街道、商场的变迁,小到厨房、卧室、食品、化妆品等物质生活的细节变化。他对近三十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示惊叹与赞扬,更表示未来还要共享更多美好记忆,与大家一道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拉斐尔·古斯曼教授发言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拉斐尔·古斯曼(Rafael Guzmán)教授分享的题目为《跨越文化:我的西班牙生活与学术之旅》。古斯曼教授指导的两名中国博士生邢媛与李光辉正在格拉纳大学就读,他们在论坛上用西班牙语分享了自己在西班牙的学习和生活。邢媛讲述了她初到西班牙时的适应阶段,分享了在当地亲身感受到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强调了语言和文学在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李光辉分享了他在西班牙的学术生活,比较了中西教育体系的差异,并鼓励中国学生多利用这些经历来拓展视野。两位分享人都表达了对促进中欧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坚定信念。
刘光华教授发言
兰州大学法学教授、意大利研究中心主任刘光华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中意公共外交五十年的轨迹、特征与共识——基于双边协议文本的实证分析》。刘光华教授以大数据统计方法展示了五十年来中意双方交流频率最高的合作领域与高频关键词,以独特视角回顾了中意五十年来的外交变化轨迹,指出“中意两国外交的轨迹变化一直是内驱力为主,应激反应为辅”。此外,刘教授还对中意政府过去五十年法律政策合作所涉及的主要领域、阶段特征、内容特征与叙事主题特征等进行了可视化呈现与评估分析,指出中意政府的形象是“和而不同”的君子关系,“真正的隔阂只是不了解”,未来中意双方应加强多领域的沟通与合作,直面分歧,促进双方协调交流。
徐刚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徐刚作了题为《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的历程与学术考察》的主旨发言。徐刚研究员围绕中欧人文交流这一主题,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中国与东欧文化互动和理解的研究演变过程,分析当前领域的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指出了中国与东欧国家关系的定位及变化。此外,徐刚研究员在发言中还探讨了当前大背景下如何深化中欧人文交流的研究布局,并对未来的合作前景充满期望。
张敏芬教授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张敏芬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他者的映照:早期葡萄牙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形象》。葡萄牙人是十五世纪欧亚大陆航线发现后第一批前来探索遥远东方文明古国的欧洲人,更是东方异国奇境风土人情的最早记述者和传播者之一。张敏芬教授分享了15世纪到16世纪葡萄牙人在述著中对中国这个“他者”的地理、行政组织结构、风俗礼仪等中华文化的描写。考察早期来华葡萄牙人对中国明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带领大家穿越时空,与沟通中葡文化的早期葡萄人进行一场文化对话。
雷娜塔·锡根老师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波兰语系外籍教师雷娜塔·锡根作了题为《中波文化交流历史纵览与现状分析》的主旨发言。发言聚焦于中波两国间丰富的文化关系,回顾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包括17世纪波兰旅行家和学者们对中国文化的探索与传播。此外,接着雷娜塔·锡根老师分析了中波两国文化合作的多种形式,指出近年来中国年轻一代对波兰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呈上升趋势,各类语言、文学、艺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显著促进了两国间的相互理解。
杨晓敏院长总结发言
会议最后,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杨晓敏教授作总结发言,她指出“一带一路”中欧人文交流对增强中欧人文深度了解、推动中欧人文合作项目开展、增进中欧民间友好情谊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杨晓敏院长表示,西方语言文化学院经过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国际交流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与近50所国(境)外知名高校或学术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拥有欧洲十三个语种专业,各专业通过对外教育合作、科研交流、对外宣传等渠道,在与欧洲国家的人文交流上贡献着西语力量。
“一带一路”倡议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平等对话、有序沟通搭建了平台。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同文明间彼此交相辉映,中欧人文交流合作前广阔、大有可为,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都需要通过广泛的文化沟通与合作来寻求答案。
我院师生出色完成此次论坛涉及的同声传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