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第四届全球经济治理学术论坛

2024.09.30

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党中央关于中国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要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联合举办第四届全球经济治理论坛,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和我校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在致辞中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性,把中国式现代化视为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路径与方向。因此,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关系尤为重要。并呼吁各位专家学者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发表真知灼见。

 

张宇燕研究员致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党委书记、原校长、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院院长隋广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全球经济治理正面临着重大挑战,在当前全球动荡变革的背景下,国际秩序正在经历深刻变化。新冠疫情、地区冲突以及新兴技术的发展,如AI、大数据等,对人类健康、公共卫生体系、世界和平环境以及工作机会均构成了强烈冲击。这些挑战引发了关于全球经济治理国际秩序失序的担忧,如协作与孤立、公正与偏私、文明与野蛮、战争与和平、生存与毁灭等一系列问题。尽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指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大方向和路径,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和制度性的开放,但国际社会仍面临着重大的抉择。召开此次会议也是希望通过各位学者的共同努力,能够为全球经济治理方面的研究贡献思想与智慧。

隋广军教授致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申明浩教授代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欢迎。在致辞中回顾了全球经济治理论坛的发展历程,强调了中国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紧密联系。他指出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确立,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劲动力。但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了重大冲击,全球投资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如广东的外贸和投资呈螺旋式发展。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崛起,对传统经济模式带来了冲击,也为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中国的数字经济对经济的贡献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对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塑和塑造能力可能会得以增强。当前全球经济治理在贸易投资规则、金融治理、产业链供应链治理以及气候问题、全球经济不平等方面面临着日益增多的挑战。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中能为全球经济治理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申明浩教授致辞

 

论坛开幕式由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青教授主持。

 

李青教授主持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教授关注到人工智能(AI)治理及其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问题,提供了关于AI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刻见解。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核心是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关键。他指出,除了传统的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索罗余值),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资本流动也是全要素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新质生产力还需要有与之相配的新型生产关系,用制度经济学表述就是制度。因此,将国家与外部的分工、专业化生产以及制度都应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在讨论全球治理时,他指出,全球治理的本质是一套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国际协商来建立和执行。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对AI治理的关注日益增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已经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美国、欧洲,日本、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在AI和数字技术方面也陆续推出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立法进展,他强调,这些法律法规对中国等国家的技术发展和全球经济参与具有重要影响。那么未来还可考虑将人工智能因素放到制度,尤其是涉外制度的函数中,构建统一的经济增长模型,这对全球增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张宇燕教授主题发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廷惠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精神以及广东的实践,深入分析了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她指出,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主要是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概念内涵方面,从理念、动力、路径、方式、催生机制等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强调动力、科技和创新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三个方面,并从技术、要素、产业革命性变化维度刻画了生产力跃迁的过程。在内在机理方面,着重强调体制机制改革在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加速要素创新组合与优化配置以及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在广东实践方面。分析在科技、人才、数字、企业和产业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与劣势,并强调做好大湾区建设大文章、抓住大湾区建设大机遇,是要紧密围绕“第一动力、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

 

王廷惠教授主题发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宋新宁教授发表了题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精彩演讲,强调了政治经济学方法在分析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全球经济治理不仅涉及国际贸易、货币金融、对外投资和援助等经济问题,还包括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和国际规范等制度安排。在分析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时,他认为,全球经济治理实质上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延伸,这一关系在全球层面上同样适用。还讨论了国家行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包括贸易、货币政策以及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进一步阐述了不同国家在国际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国内外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讨论全球经济治理对中国的意义时,强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西方主要国家及其盟国对中国的打压,以及西方在强化意识形态和制度差异等。中国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处理好与全球经济体系的相容性和不相容性问题,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宋新宁教授主题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云山领军学者李形教授深入阐述了全球政治经济学概念及其理论,为全球经济治理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思考,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首先提到了两个核心论点:一是新兴大国如中国和金砖国家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国际结构施动者的互动模式;二是全球化、跨国资本主义和相互依存,使得传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转变为全球政治经济学,暴露出传统全球治理架构的局限性。分析了全球化过程中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变化,以及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他认为,尽管美国试图对中国实施卡脖子策略,但中国已经在全球产业链中形成了有效的生产体系,许多公司离开中国后发现难以生存或成本高昂。中国的崛起对传统制度和机构组成部分,以及价值体系注入了许多中国元素,表明新兴大国正在渗透全球治理的传统要素。最后强调,全球政治经济中跨国公司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个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世界是否正朝着多秩序的方向发展,不同的秩序之间是否会进行全球治理的互动。

 

李形教授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副院长王勇教授“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和全球市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尽管目前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多集中在贸易和投资方面,但大国的经济乘数效应同样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可以通过国外市场,尤其是非洲市场,来增强国内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他认为,通过构建外部市场的乘数效应,中国可能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经济增长和福利影响。

 

 王勇教授主题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复旦国际关系评论》主编郑宇教授聚焦“全球化转型的四种形态”,分享了他对全球化转型的深刻见解。他首先指出,尽管全球互联指数在2023年达到了历史高峰,但全球化进程中仍然存在分层和断层现象。全球化不仅是相互融合的加强,也伴随着冲突的不断显现。全球化的测量不应仅限于经济维度,而应考虑国家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双重属性,即合作与冲突。在分析全球化的不同阶段时,可将全球化的历史分为脱嵌型、分割型、竞争型和融合型四种类型,并强调分配矛盾是影响全球化合作属性或冲突属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不平等数据,揭示了国内分配矛盾和国际分配矛盾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自1980年以来,全球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全球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还讨论了技术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AI)对新质生产力的贡献,以及对社会分配的影响。他认为,在大变动时代,国家处理分配矛盾的方式,以及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的角色,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关键。

 

郑宇教授主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外比较研究部主任徐秀军教授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回顾了现代化问题的发展历程,他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开放条件下现代化的理论前提,它通过要素全球配置和国际分工,将国家现代化的理论支点从单一的发展延伸到了合作和制度。进一步指出,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导向的,也包含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探讨开放条件下现代化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时,他强调,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不同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首要任务是解决发展问题;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现代化则是发展、合作和治理在开放环境中相互影响并形成均衡的过程。同时,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特质,强调了发展理念、合作基础和治理保障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包括发展、合作和治理三个维度。最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共同发展与共同安全的问题,以及自主开放与单边开放的问题。

 

徐秀军教授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巍教授关注国际制度竞争及其悲剧性后果。他指出,国际关系学中的全球治理研究与国际制度研究紧密相关,国际制度是支撑全球治理研究的重要抓手。分析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变化,包括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中的主导作用,以及中国在推进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和创建新国际制度方面的努力。进一步探讨了国际制度竞争的原因,包括国家间竞争形势的变化、相互依赖的增加,以及国际制度作为公共物品和国家战略工具的双重属性。注重对特朗普政府的“退群”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制度退出作为一种新型自主权力的观点。最后指出,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开始重建国际制度网络,并强调了国际制度武器化的趋势。他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演变持谨慎态度,认为国际制度的公共物品属性正在弱化,中美之间的经济科技脱钩和意识形态竞争可能导致两个自主体系的形成。

 

 李巍教授主题发言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院长韩剑教授长期专注于国际经贸规则领域的研究,就全球经贸规则重构下的产业链治理问题提供了深刻见解。他强调,第四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受到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以及不确定因素的三方面影响。特别提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全球产业链的重塑作用,以及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和极端气候等不确定因素对全球产业链的深远影响。进一步讨论了国际经贸规则的变化,指出从WTO时代的贸易自由化到TPP代表的贸易公平化,再到当前围绕产业竞争形成的新一轮趋势。他认为,未来AI治理框架可能将在双边规则中得到体现。在讨论大国博弈和国际产业竞争时,他强调产业标准竞争、产业发展平台竞争、人才竞争、产业链治理权竞争以及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制度机制竞争的重要性。通过数据和实例,展示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以及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短板。还分析了美国和欧盟的新产业政策,指出美国的新产业政策更多地关注供应链和对外依赖性,而欧盟则更注重重塑其在绿色产业方面的竞争力。最后他建议,面对产业链竞争,应从产业政策转向产业链政策,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从合作的角度巩固全球产业链合作。

 

韩剑教授主题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际经贸探索》主编陈伟光教授基于治理视角,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新型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的问题。他指出,新一轮贸易战的开启与中国产能过剩论有关,特别是针对新质生产力的领域,并对美欧国家提出的产能过剩论产生了质疑。在讨论产业政策时,他提到,尽管美国过去对产业政策持谨慎态度,但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产业政策已经变得更加高调和战略化。进一步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治理问题,认为这不仅是生产力的问题,也是生产关系的问题。他提出,治理视角下的新型产业政策实际上是全球产业的国际协调问题,即全球产业治理问题。最后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应该从中国拓展到世界,就像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现代化的拓展一样,并呼吁学者们要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新质生产力,考虑其国家属性和世界属性。

 

陈伟光教授主题发言

  

主旨报告环节由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钟祖昌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韩永辉教授主持。

 

钟祖昌教授主持

 

韩永辉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近70篇论文投稿,最终入选36篇论文,来自国内20多所高校40多名师生在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的全球治理及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与企业治理”“经济制裁、产业竞争与发展“全球治理新领域:人工智能与极地治理”等4个平行分论坛上进行论文研讨。本次全球经济治理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通过高质量的研讨深化研究,为海内外相关专业学者提供全球经济治理研究领域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者间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全球经济治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论坛合影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86-20-36205613

联系传真   +86-20-86253521

联系邮箱   giis2009@gdufs.edu.cn

通讯地址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邮政编码   510420

版权所有: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