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校院长论剑南沙新区发展——南沙可与老城区构成广州双核

2012.06.13

陈勇

胡军

梁庆寅

章熙春

李惠武

温宪元

倪明选

隋广军

“以南沙新区开发为突破口,打造一个新广州!”这是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广州提出的动员令。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将广州南沙列为深化粤港合作的七大重点项目之一,南沙新区的定位已提高到“深化粤港澳合作,共建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沙应该如何定位重塑、规划调整与战略布局?

为积聚各方智慧,共同谋划南沙新区发展,广东战略研究院昨日下午在广州花园酒店主办了“广州南沙新区发展定位与战略研讨会——— 粤港校院长高端论坛”。来自广东和香港的高校校长,科学院、社科院院长和有关专家聚集一堂,以专业的眼光、学者的思维、全球的视野和超脱的理念对南沙谋篇布局,进言献策。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南沙区常务副区长孙雷列席研讨会并听取各位校长、专家的建言。

国际视野出海龙头融入世界经济大局

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日前在南沙调研时说:“如果把广州比作一条出海龙,那么南沙就是这条龙的龙头。要立足临海优势,走向海洋,与世界对接。”作为广州的出海通道,南沙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昨日的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也从南沙的临海特性出发,指出南沙的发展战略必须跳出南沙、跳出广州甚至跳出广东,要从全国经济布局和国际区域竞争的角度去谋划南沙的未来。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温宪元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全世界10个人均GDP超过三万美元的国家中,有8个是沿海国家,由此可见海洋对国民经济的关键作用。广州借助于南沙这个出海口,成为滨海城市,由此可以更加深入全面的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广东和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完整性这个角度来看,南沙前可以对接港澳和海外,后可以对接珠三角、广东省乃至大西南,这种国家腹地的支撑,是珠海横琴和深圳前海所不具备的优势。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隋广军认为,南沙应当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沿阵地,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门户,并最终打造一个彰显国家中心城市形象的新广州。

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提出,谋划南沙要放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从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到国家的“十二五”规划,都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阶段,中央赋予广东新的任务,就是继续为全国走出新路,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上继续作排头兵。而广东要求广州做全省的首善之区,也意味着广州的未来一定是服务整个华南,辐射全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广州近年在北部建设科学城,在南部开发南沙,其中南沙起步较早,范围较大,港口优势十分明显,应该可以更快成为广州新的经济增长极。

高端定位看齐上海浦东天津滨海

正因为南沙的发展关系到广州、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布局和发展前景,参与研讨会的不少专家都提出,南沙新区今后的定位也应该有国家性的高度。

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梁庆寅教授和隋广军都认为,广东省、广州市应该为南沙新区争取到相当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那样的战略地位和政策优势,使得南沙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章熙春则认为,南沙新区的定位今后至少应该不低于苏州高新区,从而在全国的新一轮大发展中抢得先机。

在具体定位上,李惠武建议,广州可以将南沙建设成为一个可以与老城区相媲美的“广州新城”,从而形成一种双核发展战略。具体而言,南沙未来可以定位为临港现代产业区、粤港澳合作示范区、中国智慧城市先行区和华南创新人才聚集区。

隋广军说,南沙开发是广州亚运之后城市发展的新热点和广州城市裂变的新动力。广东省应当把南沙新区定位为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区、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示范区、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平台、粤港澳合作的先行区和体制改革的试验区,使南沙具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功能、为珠江两岸城市提供全方位生产性服务的服务功能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集聚功能。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陈勇,暨南大学校长胡军等专家则提醒说,南沙的定位要充分考虑错位发展问题,比如建设智慧城市、强化港口物流功能,都会与珠三角内其他城市以及港澳地区有重叠,区域之前如何分工合作,还要认真思考。

产业布局分行业设立港澳合作专属服务区

对于南沙未来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专家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李惠武认为,南沙未来可以有四大产业组团,从南沙港到黄阁这一区域,可以设置为基础装备和制造业基地;从万顷沙到横沥的区域,可以设置为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等智慧产业发展基地;龙穴岛除了继续发展原有的造船工业外,今后可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南沙中心城区则是今后滨海新城的主城区、行政服务生活服务中心和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

隋广军建议,南沙应该把握建设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的机遇,在区内设立港澳合作的不同行业专属服务区,如医学专业者集聚区、港澳专属服务区、教育专属区域等。此外,他认为南沙应该动用一切资源建设总部经济,将广州的跨国公司总部和大型国企总部吸引进南沙。广州市政府也应该考虑将城市中心适当南移,把涉及跨区域管理、海洋经济和国际合作的政府机构搬到南沙,在南沙建设低碳环保政府办公区。他还建议广州创新通关制度,在南沙建设“香港城”、“澳门城”等自由贸易园区,按照香港、澳门的管理体制运作。

梁庆寅建议,南沙应该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加快发展高端滨海旅游,比如在南沙港建设国际邮轮停靠码头的知名节点,实现粤港澳游艇驾照、牌照的互通。

陈勇则表示,南沙今后的产业发展应该突出科技和低碳特性。广州可以尝试率先在南沙制造的产品上打出碳排放标志,培育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聚拢人气粤港澳在南沙合办大学

在展望南沙未来宏伟蓝图的同时,不少专家也指出,南沙目前存在生活配套不完备、人气不足的严重问题。而要建设南沙新区,留住人才是关键。

“霍英东研究院招高级研究员到南沙来很痛苦。”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英东研究院院长倪明选直言不讳地说,很多年轻的科研人员向他抱怨,南沙没有大商场,晚上也没有什么休闲娱乐场所,交朋友、谈恋爱都成问题。对于已经成家的人才,南沙目前也还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子女教育环境。倪明选提醒,现在全中国都在招募人才,如果南沙只是提供高一点的薪水,没有好的生活配套设施,很难留住人才。

“留住人才,增加南沙区的人气,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是关键。”陈勇认为,南沙区要发展,除了定位要准,规划要体现“政、产、学、研、用”的优化结合,还要关注基础配套和服务问题,产业靠创新,创新靠人才,怎样留住人才是关键。

对于这一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章熙春认为,利用CEPA先行先试的政策,在南沙设立粤港澳合作办学机构,是提升南沙人气的好办法。章熙春说,珠三角纲要提出要引进国外知名大学到珠三角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南沙是否可以争取到省的支持,将今后粤港澳合作举办大学的地点就设定在南沙,“如果能建立起高水平的大学,那人才的聚集,人气的提升,就都没有问题了。”章熙春说。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袁丁

实习生 杨婷婷

摄影 梁文祥 南宣

本文摘自南方日报: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3/18/content_6938525.htm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86-20-36205613

联系传真   +86-20-86253521

联系邮箱   giis2009@gdufs.edu.cn

通讯地址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邮政编码   510420

版权所有: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