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月25日,由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澳门大学联合主办的“中美俄新大三角关系:形成原因与可能后果”研讨会在我校北校区行政楼国际会议厅拉开帷幕。来自澳门大学、美国丹佛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上海美国学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专家学者就中美俄新大三角关系展开探讨。开幕式由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周边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方银主持。
我校党委书记、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隋广军致开幕词。他代表学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讲话中,他提到中美俄三个大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世界格局。与冷战时期的大三角关系不同,各国实力、地位和政治发生了变化,三方实力不均衡,处于动态演化的过程中。他期望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对中美俄新大三角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和平发展所处的总体博弈环境。这对于中国外交战略选择和政策实施起到重要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郝雨凡,作为主办方之一、澳门大学的代表,同样作了开幕致辞。他提到,今天的国际关系和上世纪7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大三角关系有很多问题值得去研究探讨,尤其是今天的中国已经步入了世界舞台的中央,特别需要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持。研讨课题是迫切而且有意义的。他预祝会议圆满成功,能对中国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赵穗生教授做了题为“美国对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回应及其盲点”的主题发言。赵教授结合中美关系长期的发展变化,深刻的剖析了美国外交政策中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发展和战略盲点。最后赵穗生引用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的“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可以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作为结束语。

随后展开分组讨论。第一组讨论中,专家学者围绕“大三角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在”展开探讨。主持人为郝雨凡。北京大学于铁军教授梳理了大三角关系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了不同理论的特点。澳门大学王建伟教授对比了冷战时期与当前的大三角关系,指出了中美俄三国地位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社科院任晶晶教授分析了大三角范式,指出目前大国关系中“接触与防范、遏制与合作并存”的特点。我校周方银教授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三角关系对中国崛起国际环境的影响。
四位教授探讨新三大角的历史和现在
第二组讨论主题为“大三角中的中美关系”,主持人为社科院徐进教授。我校唐小松教授认为,目前中美竞争较量仍然是以经济方面为主,安全方面为辅,中国的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给美国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危机感。上海美国学会丁幸豪教授指出,中美关系已从单纯的战略关系演变到现在错综复杂的,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关系。如何平衡合作与竞争,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中美之间没有理由冲突,一定要从大局着想,维持长久稳定的中美关系。人民大学王文教授指出,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中,中国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中国应该保持“一带一路”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同时在战略协作上保持定力。中国社科院杨原教授分析指出了中美目前的核心矛盾是权力问题,在这个大国无战争时代,中美之间的差异化竞争将会越来越明显。
唐小松等人探讨中美关系
下午进行了第三组讨论:大三角中的美俄关系。主持人为我校周方银教授。中国社科院高程教授透视了乌克兰危机下的美俄关系,她指出该事件是美俄博弈的一个爆点,美俄关系的紧张深化了中俄关系的发展,减轻了双方合作的阻力。中国社科院齐皓教授认为中俄可以尝试权宜性结盟,稀释美方与其他国家的同盟,用亚投行、“一带一路”项目等消解美国实力。上海社科院傅勇教授指出美俄关系的实质是双方如何处理冷战后欧洲地区的秩序问题,而中方需要主动塑造中俄关系,思考如何利用这点影响美俄关系。我校陈寒溪教授分析了“中美关系较为稳定,而美俄关系较为紧张”的客观事实,提出中国要在该形势下获取战略机遇,需要继续回避正面冲突,主动谋求中美共同秩序。
高程等人探讨美俄关系
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对各位专家的观点展开积极回应并做深刻的点评。全天会议气氛热烈,碰撞出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