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0月31日,我院韩永辉教授在《南方日报》发表文章——《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湾区力量》。
韩永辉教授认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现实,合作伙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共同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在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取得非凡成就,积累丰富经验,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面对未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韩永辉教授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作者简介:

麦靖华,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助理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从谋篇布局“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工笔画”,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倡议用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倡议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再次表明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开创以共同发展为导向的国际合作新范式。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合作伙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共同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愈发严峻的气候危机、日益澎湃的新工业革命浪潮、动荡分裂的国际政治形势,“一带一路”展现出因势而谋、应势而变的“非凡适应性”。“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举办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合作机制、“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一批合作机制快速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等多边合作机制中,都已成为机制合作和嵌入对接的国际议题。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稳步拓展,机制建设日趋完善,务实合作持续深入,以高峰论坛为引领、各领域多双边合作为支撑的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架构基本成型。
在共建“一带一路”第一个10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积累值得珍视的重要经验,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出粤港澳大湾区力量。在对外贸易方面,2013年—2022年,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进出口规模从2013年的1.92万亿元,以年均5.1%增速、1211.2亿元的规模扩张,到2022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10年间增长56.3%,且自2016年起连续7年保持同比正增长。广东还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阿联酋等共建国家组织超过50场商品展,推动“广货”在海外打开更大市场。在参与“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始发的“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班列开通运营,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际班列“重去重回”双向陆运通道开通等成果斐然。2023年上半年,广东共开行中欧、中亚、东南亚等方向国际货运班列635列,同比增加60.35%,可直通20多个共建国家,全年开行量有望突破千列大关。粤港澳大湾区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国际影响力和合作吸引力不断释放,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支撑点和交汇点。
粤港澳大湾区在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取得非凡成就,积累丰富经验,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仍面临共建合力相对不足、规划项目落地受阻、规则复杂性导致的治理成本加大、民间文化交流有待深化等问题,同时面临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国际形势演变走势扑朔迷离等风险挑战。未来10年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强调,“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此,在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做好充分战略筹备,发挥关键枢纽地和强大新引擎优势,为经济发展、合作深化和文化交流提供新动能,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走深走实。
第一,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大湾区”力量,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经济全面融合联通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互联互通合作,贯彻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将湾区设计、湾区技术、湾区标准、湾区方案复制推广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助力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新发展,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现代化。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助力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第二,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点,探索与“远亲近邻”共同发展机遇,共建数字、绿色丝绸之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东自贸试验区的自身带动辐射作用,不断拓宽从中国到东盟、到中东、到非洲、到欧洲的经贸合作之路,与共建国家保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传统领域合作,拓宽数字化基础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新空间,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朝着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坚定前行。
第三,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支撑,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质量发展产生共振。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优势,在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方面走在前列。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凭借规则衔接方面的地区优势和丰富经验,将经验复制推广到“一带一路”未来共建中,利用专业商会协会推动细则衔接和执行,与RCEP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嵌套衔接,为促进共建“一带一路”进入下一个“金色十年”提供战略和顶层设计支撑。
第四,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基础,持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在东南亚等地区的传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未来需要进一步深挖大湾区文化内涵,持续加强与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推动更多文旅合作项目落地发展。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侨胞联通海外、贸易畅通的优势,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让中国文化深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通过更加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充分展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号召力和生命力,进一步增强共识、凝心聚力。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