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4日,外交部在中国领事服务网发布安全提醒:3月13日晚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市中心发生汽车炸弹袭击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近半年来,土境内已接连发生多起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土政府已发布命令加强全国反恐措施。外交部领事司和中国驻土耳其使馆提醒中国公民近期谨慎赴土,在土中国公民尽可能减少外出,避免前往敏感或人员密集区域。如遇紧急情况,请及时报警并联系中国驻土使领馆寻求协助。
3月9日,多名华为员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遭六、七名持枪歹徒抢劫,财产损失严重,有员工还遭到劫匪殴打。华为公司在事发后第一时间送受伤人员去医院治疗,并安抚其他同事。华为称,公司一直持续不断地加强海外代表处驻地的安全保卫策略、措施,增加安防力量,努力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10日,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事就此事向巴方提出交涉,敦促巴方全力抓捕劫匪、尽早破案,并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为在巴中国公民和企业提供可靠安全保障。11日,驻里约热内卢总领馆提醒里约中资企业、侨界等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自身安全防护,采取必要安全措施,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如遇紧急突发情况,及时报警并与与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馆联系。
从近日发生的这两起突发事件可以看到,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海外风险逐步增大,安全风险前所未有。海外企业利用现有领事保护机制体制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海外利益保护能力建设,切实保护我国公民和法人安全。”王毅外长在今年“两会”答中外记者问时说:“领事保护工作永远在路上。事先预防而非事后补救,才是最好的办法。预防性领保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人民的利益大于天。同胞走到哪里,我们的领事保护就应该跟随到哪里。我们将全力为大家撑起一把越来越牢固的保护伞、安全伞。”
一、企业“走出去”面临哪些安全风险和挑战?
“一带一路”带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经商的步伐加快,各种风险几率也随之增加。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多种因素相互交织,风险涌动,政治冲突、军事对抗、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事件、地区摩擦、资源纷争、贸易纠纷等此起彼伏,传统安全风险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并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生态复杂,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内乱不止,暴力冲突不断;域外大国深度介入,利益博弈长期复杂。二是一些国家贫困面大,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巨大,腐败现象严重,社会问题聚集,犯罪率居高不下,毒品走私、枪支贩卖、爆炸物泛滥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稳定基础脆弱。三是一些国家深受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侵扰,极端宗教主义进入新一轮活跃期,地区教派冲突蔓延外溢,严重影响国内的安全稳定。四是地震、海啸、飓风等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疟疾、霍乱、埃博拉、寨卡等疫病不时爆发,海盗猖獗。五是爆炸、火灾、车祸、空难等意外事故多发,造成中国公民伤亡。六是海外劳务纠纷引发群体事件频发。
海外中资企业、法人面临的安全风险和挑战明显加大,领事保护工作量成倍增加。仅2015年一年,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就处理了8万多起领事保护和协助案件,平均每天处理235起,每6分钟就有1起。
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可靠安全保障现已建立和完善的领事保护机制体制都有哪些?
海外中资企业是领事保护工作的重要对象。我国加快推进海外民生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领事保护的机制体制建设,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一)制定相关文件和规章。外交部、商务部、国资委等部门不断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安全指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章,主要有:关于加强境外中资企业机构与人员安全保护工作的意见;防范和处置境外劳务事件的规定;关于建立境外劳务群体事件预警机制的通知;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规定;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指南;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规定;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这些文件和规章是领事保护机制体制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强和完善了海外安全风险的预测、预警和处置机制,发挥中央、地方、驻外使领馆、企业和个人“五位一体”境外安保工作联动机制的作用,强化对海外安全风险的系统化、整体化管控。不少地方和部门根据文件和要求,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处理“走出去”企业发生的安全事件。
(二)完善海外安全风险巡视机制。外交部、商务部、国资委等部门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到高风险国家巡视指导海外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监督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及日常安保工作建设,检查安保落实情况,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提升企业境外抗风险能力。
(三)开展国际安全事务合作。在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上,我国与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多边合作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将有关安全保障内容写入双边合作文件,推动网络型安全保障合作机制建设,实现非传统安全问题点、线、面立体式解决和预防态势。
(四)发挥驻外外交领事机构的作用。作为处置领事保护案件的“一线阵地”,我驻外使领馆着力做好领事保护的预防和处置工作,不断提升领事保护工作服务水平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工作能力,在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遇到困难时,都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妥善解决,及时有效维护其安全和正当权益。
(五)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降低境外中资企业安全事件发生、减少国家和个人损失,及时发布重点国家和地区的风险评估和风险信息,包括投资引导、投资风险提示、提供贷款、保险、法律服务、紧急情况处置等。外交部开通了“中国领事服务网”,为中国公民和企业提供领事保护和服务信息,并利用“外交小灵通”微博和微信,发布海外安全提醒,并接受领保求助。
(六)开通领保热线。2014年9,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12308”领事保护热线正式开通。“12308”热线开通后,基本上做到中国公民、企业走到哪里,领事保护就覆盖到那里,领事服务就跟随到那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走出去”企业如何充分利用现有领事保护机制体制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十三五”规划的深入实施,我国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走出国门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创业、落地生根,“海外中国”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走出去”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安全风险,在起始阶段就应未雨绸缪,趋利避害,防微杜渐。在有效防范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上宜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项目立项前安全风险评估。“走出去”企业对海外项目事先要进行风险评估审查,切实做到“不评估、不立项”,重点关注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和安全成本核算,规避境外企业业务中常见的经营风险,特别是对所在国投资环境评估是重中之重。
第二,强化境外执行项目的风险评估。海外企业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信息收集,密切关注、跟踪和研判所在国安全形势,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同时加强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及可能发生安全事件处置后续评估,引以为鉴。
第三,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结合海外企业实际,制订可操作性强、分层分级的安全风险防范工作规章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内部安全防范和应急预案,层层落实,严格执行,并定期组织员工就预案内容进行演练,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第四,密切与驻外使领馆的联系。海外企业应及时到所在地驻外使领馆报到登记,接受使领馆的指导和管理,与使领馆建立固定联系渠道。安全形势发生异常时,应及时向使领馆报告;突发事件发生时,要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并向国内有关部门及使领馆报告。
第五,抓好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企业要将员工派出后的安全培训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将日常安全培训工作纳入境外管理条例。编制海外安全防范工作培训手册,定期和适时组织学习、演练,督促员工不断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第五,加大对安保硬件的投入。海外企业要配备必要的安全保卫设施,尽可能雇用当地保安或武装警察,以增强安全防护能力。储备急救药品、食物、饮用水等应急物资,在通信条件较差、环境恶劣地区的项目营地要配备海事卫星电话,确保信息畅通。
第七,加强安全软环境建设。一是守法经营,聘请法律顾问,了解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避免出现因手续不全、经营不规范甚至违规违法而导致安全风险上升的情况。二是诚实守信,坚守商业道德,拒绝伪冒假货,杜绝坑蒙欺骗、行贿索贿。三是加强中资企业间团结,避免恶性竞争、相互拆台。四是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尊重当地习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加强与当地社会的跨文化沟通交流。五是不卷入当地政治纷争,与当地社会群体、个人发生纠纷时,应采取措施避免矛盾激化,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六是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做好环境保护,促进当地就业,使当地社会切实感受到中国企业投资经营为当地带来的实惠和利益,拓宽企业和谐发展空间。七是广交各界朋友,特别要建立与当地政府、警察、司法、移民等部门的人脉关系,搞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会使企业在遇到困难和安全问题时得到有关方面的帮助。八是加强宣传交流工作,多宣传企业参与解决当地社会事务、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善事,争取当地各界对企业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系中国前驻奥什总领事、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外交部访问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