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形、Hussein Askary:中西战略逻辑交锋与中国路径的世界意义

2025.05.21

在当前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势力不断抬头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和平崛起宛如一股清流,为动荡的世界注入了更多理性力量。我院云山领军学者李形教授和特聘研究员、瑞典“一带一路”研究院副所长侯赛因·阿斯卡里(Hussein Askary)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报》的采访。

李形认为,西方战略思维中根深蒂固的零和博弈地缘政治逻辑,以抵制“一带一路”、在关键地区制造阵营对抗等为表现,这种二元思维难以应对当今世界复杂现实。与之不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战略克制与外交灵活性,在国际地缘冲突问题上展现“非阵营化”姿态,例如中俄合作是战略协调而非军事结盟,这是兼顾国家利益与地缘政治平衡的务实选择。中俄高层互动释放深化合作信号,两国通过战略协作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制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其伙伴关系增强了全球战略稳定性,平衡了地缘政治格局。

侯赛因认为,中国以非侵略性方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并助力数亿人口脱贫,有力支撑和平发展道路与多边主义。当前国际秩序中,“万隆精神”代表的平等互利逻辑与西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逻辑针锋相对,西方“强权即公理”思想具破坏性。国际社会需唤醒理性与道义力量,让霸权主义让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发展路径与经验为世界展现更和平稳定的可能。

中国和平崛起为多边主义注入新动能

本报记者 任冠虹

在地缘冲突频发、霸权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世界注入更多理性力量。日前,多位国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它所倡导的多边主义理念、合作共赢路径和文明交流互鉴等,正在重塑国际秩序。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数十年,但零和博弈的地缘政治逻辑依然在西方的战略思维中根深蒂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形认为,这种思维表现在多个层面,包括但不限于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抵制和排斥,在印太、东欧、中亚等关键地区制造阵营对抗等。

李形表示,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越来越难以应对当今世界的复杂现实。“气候变化、数字治理、供应链安全等挑战,迫切需要大国合作而非对抗。”他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呼吁国际社会要摆脱冷战思维,加强国际合作共赢与维护多边主义,这反映了全球治理逻辑的深层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保持战略克制与外交灵活性。尤其在国际地缘冲突问题上,中国拒绝重蹈冷战时期结盟对抗的覆辙,展现出一种“非阵营化”的国际姿态。“以中俄为例,中俄之间在安全、能源、外交等领域保持高度互信,这种合作是一种战略协调,而非军事结盟。”李形表示,这种外交独立性与灵活性,是中国兼顾国家利益与地缘政治平衡的务实选择。

在许多国际观察家看来,中国的和平崛起并非建立在对外扩张或军事胁迫的基础上,而是立足于尊重各国主权、推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

“过去40年,中国的变化不仅规模空前,而且性质独特。”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侯赛因·阿斯卡里(Hussein Askary)表示,中国以非侵略性方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并使数亿人口摆脱贫困,这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这是对和平发展道路和多边主义最有力的支撑。

阿斯卡里表示,当前国际秩序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逻辑:一种是以“万隆精神”为代表的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另一种则是西方主导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他认为,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将“强权即公理”奉为圭臬,背后是一种拒斥道义、强调力量的政治哲学。阿斯卡里警告,这种思想在当今多极世界中极具破坏性,“如果大国继续沉迷于霸权游戏,全人类可能会被推向核毁灭的边缘”。他呼吁,国际社会应唤醒人性中的理性与道义力量,让霸权主义让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的发展路径和经验,为世界展示了一种更加和平、稳定的可能性”。

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被国际社会视为当下国际秩序中重要的“稳定器”。日前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正值全球政治经济处于高度不确定之际,因而尤具战略意义。

李形表示,此次中俄高层互动不仅释放出深化合作的明确信号,也表明两国希望通过战略协作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制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中俄之间持续深化伙伴关系,增强了全球战略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平衡了因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扩张而日趋失衡的地缘政治格局。

这一点也得到俄罗斯学者的高度评价。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常务副主任、汉学教授罗流沙(Rodionov Alexey A.)表示,中华文明历来重视“和谐”这一价值理念,而这正是当前国际社会最稀缺的资源。“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满不确定性和撕裂。中国倡导的和平理念和多边主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他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更具影响力,在文化、科技方面也是如此。俄罗斯希望与中国并肩,携手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稳定的世界。

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研究员亚历山大·米蒂奇(Aleksandar Mitic′)从历史角度提出,冷战结束后西方所主导的“单极时刻”并未带来普遍的和平与正义,其不加掩饰的“双重标准”制造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他强调,塞尔维亚更愿意与尊重主权、反对干涉他国内政的国家合作。在他看来,中国所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对《联合国宪章》的坚守,才是构建全球新秩序的关键基础。

从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合作平台,到在国际场合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权威,从拒绝结盟对抗,到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地,中国的崛起路径早已超越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逻辑,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范式。在全球面临分裂与对抗的时刻,中国的理性声音、稳健战略和持久耐心,正是新时代最宝贵的希望。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6日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86-20-36205613

联系传真   +86-20-86253521

联系邮箱   giis2009@gdufs.edu.cn

通讯地址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邮政编码   510420

版权所有: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