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辉:挖掘粤东西北县域潜力,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2024.10.10

近期,《中国“千亿县”发展研究报告(2024)》发布的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截至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千亿县”总数达到59个,GDP总量达到9.6万亿元。59个“千亿县”中,33个来自长三角,其中江苏省、浙江省位居前二,分别占21席和11席,安徽1席。而经济第一省广东却没有“千亿县”。为讨论该现象的成因,我院副院长韩永辉教授《浙江日报》发表了相关评论。

韩教授表示,广东的经济要素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几个经济发达强县,如顺德、南海、增城都先后改为区,而粤东西北县域的综合实力不够突出,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为培育“千亿县”,广东可以借鉴江苏的园区经济和浙江的块状经济模式,通过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自然条件利用,以及发展园区经济和块状经济等措施,促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以下为原文转载。



第一经济大省

为什么没有“千亿县”

 

近期,《中国“千亿县”发展研究报告(2024)》发布的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截至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千亿县”总数达到59个,GDP总量达到9.6万亿元。

潮新闻记者注意到,59个“千亿县”中,33个来自长三角,其中江苏省、浙江省位居前二,分别占21席和11席,安徽1席。而经济第一省广东却没有“千亿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县域比拼迈入“千亿县”时代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千亿县”可谓是2844个县级行政区中特别的存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9个“千亿县”以全国1.2%的陆地总面积、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7.6%的GDP。

第一批“千亿县”要追溯到2007年。当时,江苏省江阴市(1190亿元)、昆山市(1150亿元)、张家港市(1050亿元)首次跨入“千亿县”俱乐部。时至今日,这3个县级市仍占据着中国“千亿县”排行榜的前三位。

这些年来,中国“千亿县”俱乐部不断加入新成员。特别是过去10年间,“千亿县”数量从2013年的9个增至2023年的59个——10年增加了50个。

江苏省是“千亿县”最多的省份,共有21城入围。不仅如此,江苏省还占据了“千亿县”前10中的5个席位。江苏省之后,浙江省慈溪市和义乌市分列“千亿县”第6和第10。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增的5个“千亿县”中,浙江独占两席。

一个事实是,在这些经济大省,“千亿县”有力推动地方经济行稳至远。例如,2023年,江苏省21个“千亿县”贡献了全省三成GDP;浙江省9个“千亿县”贡献了1.4万亿元GDP、1.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

 

广东为何没有“千亿县”

 

与江苏、浙江等长三角省份相比,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缺少“千亿县”,这主要是受本世纪初撤市设区的影响,原本一些经济强市转变为市辖区。

例如,广州、佛山2个万亿GDP城市,早已不再设县;深圳在1979由宝安县升格深圳市,下辖9个行政区和1个新区;“双万”城市东莞和工业重镇中山,作为曾经的“广东四小龙”,在升格为地级市后,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直筒子市,即市直接管辖乡镇街道,没有下辖县和市辖区。

而珠三角其余4座城市,肇庆、惠州、珠海、江门,总共只有12座县级行政区。

所以,从百强区和百强镇的排名看,广东则领先其他省份。“2024赛迪百强区”榜单显示,珠三角17区上榜,在全国前十榜单中,珠三角城市独占8个。

再看百强镇,赛迪今年5月发布的“2024镇域经济500强”榜单,广东有98个镇入选,其中38个镇跻身全国100强。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广东入选500强的98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莞(28个)、广州(16个)、佛山(16个)、中山(13个),非珠地区只有25个。

“广东的经济要素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几个经济发达强县,如顺德、南海、增城都先后改为区,而粤东西北县域的综合实力不够突出,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韩永辉说。

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受益于广阔肥沃的平原,江浙一带货物往来频密,形成了早期发达的乡镇经济,成为后来县域经济的核心单元。“相反,广东的大经济体都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一带,在改革开放前后引领了全国城市化的浪潮,而有着广阔县域的粤东西北山区发展却比较迟缓。”胡刚说。

与江苏相比,广东平原面积少,山地丘陵多。最新数据显示,江苏的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86.90%,广东平原面积占比仅21.7%,且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其余都是经济发展难度大的山地、丘陵。而广东的县域又大都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带。

“因此,在重大发展机遇、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交通项目布局上,一直向珠三角地区倾斜。”广东省委党校教授、省政府原参事陈鸿宇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区位约束和外部资源的匮乏,粤东西北各县域的市场、交通和信息网络短板较多,投资效率甚至政策效率都显著不如珠三角地区。

陈鸿宇分析,此种基于效率原则的政策导向有助于一定时期内发挥珠三角的综合优势,“但从中长期效应看,抑制了粤东西北地区差异化优势的发挥,也削弱了粤东西北地区按照市场原则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能力。”

 

如何挖掘粤东西北县域潜力

 

潮新闻记者发现,2023年,广东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112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6:1。

在今年3月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广东专场,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表示,广东将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

那么,接下来,广东应如何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挖掘县域经济的潜力呢?在韩永辉看来,为培育“千亿县”,广东可以借鉴江苏的园区经济和浙江的块状经济模式,通过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自然条件利用,以及发展园区经济和块状经济等措施,促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在受访专家看来,当前广东县域经济总量较小,要因县施策,通过产业转移,促进粤东西北县域产业集聚成势。

“产业转移是当前广东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举措。”胡刚介绍,要推动县域承接产业有序转移,集中资源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转移承接载体,增强县域造血功能,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陈鸿宇亦认为,粤东西北地区,要重点抓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较强、就业容量较大的产业。“要努力将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与培育本地产业有机结合,促进本地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避免‘搬家’式的嵌入型产业转移。”

“此外,还应该赋予县(区)一级更充分的财权、事权和用人权,在全省上下形成‘县域强才能省市强、县域兴才能镇兴’的共识。”

陈鸿宇建议,要大胆赋权强县,建立省、市、县三级下沉支持镇村资源主要由县一级统筹、使用、考核的体制,明确县一级统筹全县镇、村协同发展的主体责任和相应的资源保障。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4年9月30日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86-20-36205613

联系传真   +86-20-86253521

联系邮箱   giis2009@gdufs.edu.cn

通讯地址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邮政编码   510420

版权所有: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