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

第四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9):国家形象对外传播论坛探讨新问题新思路

2020-04-23

 11月9日,由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广东省人民政府指导,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同主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9)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其中的平行论坛八——“ 一带一路 ”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论坛。来自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州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与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新问题与新思路展开热烈的讨论。

 

论坛现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首先提出一系列需要探讨的问题:什么是国家形象,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个人、群体或机构,谁在国家形象中起到的作用更大?国家形象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区别在哪里?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中,新闻传播专业起到什么作用?新闻媒介又起什么作用?围绕这些疑惑,隋岩教授指出:研究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既要有宏大的叙事,又要关注细小的环节。个体不是整体,但是个体可以代表整体形象,“一带一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点就是寻找差异性,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反对空对空的传播。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演讲的主题是《百年未有之变局及国家形象构筑》。他提出,国家形象是动态的,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新中国70年,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不断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很大的变化。未来中国塑造国家形象要注意几点:把国内事情做好;坚守道义制高点;科技上走在世界前列;建立中国话语体系。

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从三个方面提出加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效果的具体方案:定位目标,提升认知认同,促进民心相通;选择内容,回应关切,解疑释惑;话语方式,平等对话,共情传播。他表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应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彻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真正推动沿线各国民心相通,为共建“一带一路”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的演讲主题是《利用商业平台做好对外传播》。他首先表示:对外传播,既要主流媒体,又要商业平台的力量。在智能化时代,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展开传播更有效果;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体制内专业媒体或者体制外自媒体,都是全媒体传播的一份子,合力传播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以大湾区城市群的情感传播为主题,强调情感传播正在成为城市传播乃至国家形象传播的一种新方式。他指出:城市外宣和国际传播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为此要:推动多元主体共同生产城市故事;实现个体/群体与城市的情感连接;提升城市的价值表达和意义阐释;通过网络平台构建生活互动和体验等。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蒋建国以《晚清对外贸易与口岸城市的西餐文化传播》为主题发言。他认为报刊中的西餐广告承载了两大功能,记录与传播。他通过研究发现,晚清维新变法时期,西餐馆已经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是一个公共领域,这个重要场所成为了物质文化和西方文明展示的窗口。与之相对的,西餐广告推动了消费空间的扩展,促进了口岸城市生活样貌的改变,记录了它所承载的这一新闻史与消费文化互相作用的过程。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从五个方面:基本情况;舆论宣传策略;舆论宣传个案;效果以及当代价值阐述了演讲主题《香港进步报刊的舆论宣传策略及其当代价值》。他着重分析了党报在香港报业中采取的舆论策略及实例。结合当下的现实,他认为我们的舆论宣传面临机遇和挑战,“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崛起发展中的中国面临诸多传播难题,建构与传播好国家形象已成当务之急 ”。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友以《理解当前国家传播的几个关键词》为主题,提出五个关键词:传播基础设施的建造、标准化与传播规则的定义权、从文化工业与传播载体的多元化、国际传播的逻辑起点与终极价值、反思当代中国的国际传播等。为此要思考终极价值的认同与普遍化,是否能为世界更多的国家认同,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体系,这是理解和思考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角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外藉教授Cornelius B. Pratt以经济学上的“南半球”概念(代指发展中国家)开场,展开他的演讲主题《媒介信息的“效价”:从发展中国家的新闻报道看“一带一路”倡议》。在效价理论的基础之上,Cornelius B. Pratt应用两个理论基础:框架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分析China Daily Africa,the Daily Nation(肯尼亚),The Nation(尼日利亚)三家新闻媒体的一系列新闻报道。Pratt表示,这种效价对中国“挑战当前有缺陷的世界历史”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罗坤瑾的报告主题是《“他者”视域下,西方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解构与多元重构》。她陈述中国崛起大背景下,西方“他者”视角下的话语体系演变,认为西方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怀着合作共赢与抗拒的复杂心理;既肯定认同中国的进步又难以改变刻板成见的思维。为此,我国对外传播的多元话语重构,首先要重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世界格局姿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其次,重构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话语传播秩序。第三,强调命运共同体,谋求合作共赢的多元话语体系。

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唐佳梅的报告主题为《国庆70周年阅兵外媒报道的比较分析——以英、日、越、缅语媒体为例》。她分析了英国、日本、越南、缅甸四个国家的代表性媒体对于新中国70周年阅兵的报道,得出外媒在报道立场方面多呈现中立或消极偏向,且对该议题本身关注度低,偏向于转向其它涉华新闻。

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万婧报告的主题是《博物馆的中国故事表达与国家形象》。她通过文本研读总结出了七个表达维度:建筑的故事、文物藏品的故事、讲述展品的故事、博物馆文创的故事、游客与博物馆的故事、合作展览与赴外展览的故事、国家文化遗产虚拟体验的故事等。她提出,博物馆是一个承载城市、区域乃至国家形象的象征体,具有特殊的延伸意义。

会议最后,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侯迎忠对论坛进行总结。他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精彩的分享。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策略,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一带一路”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问题,带来非常多的启发。学院将会继续定期承办类似的学术论坛,期待同与会嘉宾和国内外学术同仁有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上一条:第四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9):“一带一路”建设与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分论坛聚焦中资企业海外社会责任


下一条:第四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9):国际汉学与翻译平行论坛聚焦跨文化对话与会通

外交部政策研究重点合作单位 “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 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广东基地  广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