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

第四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9):“一带一路”与东盟人文交流平行论坛研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

2020-04-23


11月9日,由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广东省人民政府指导,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我校共同主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9)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作为平行分组论坛之一,东语学院在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教育部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种类分委员会、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指导下,与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科研创新团队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一带一路”与东盟人文交流论坛。

 

论坛合影

我校副校长陈林汉在致辞中表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重视东盟文化发展及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研究,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发挥学校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东南亚语种专业优势,成立了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科研创新团队。自去年起,每年发布《东盟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受到了国内学界的关注和认可,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研究领域“先声夺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学校亚非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立,广外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水平、东南亚语言文学文化及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等领域的研究,将更上一层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特命全权大使胡乾文先生高度赞赏广外东语学院积极主动地服务国家需求,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落地生根建言献策。他表示,广外东语学院是个年轻的学院,但充满活力,有人文情怀,有远大抱负,以《东盟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为代表的系列研究,走在了国内前沿,做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广外非通用语人才的身影越来越多地活跃在国家外交、外贸的舞台上,更充分体现了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广外担当。他同时预祝论坛举办成功,蓝皮书系列研究取得更大成绩,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罗琳教授代表秘书处向论坛致贺信,他在贺信中表示:“一带一路”与东盟人文交流论坛的举办是学界盛事。去年《东盟文化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的发布,获得了学界高度认可,本年度《东盟文化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的发布定将成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研究领域新的里程碑。希望广外东语学院继续发扬创新精神,为促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和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贡献广外力量。

教育部外指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姜景奎教授表示,“人文交流”是国际交往最永恒的主题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题中之意。由于文化多元,与非通用语种国家进行人文交流的方式,必然异于与通用语种国家间的交流方式。广外东语学院研究团队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领域所做的研究,无疑为我们同非通用语种国家做好人文交流进行了充分的尝试和探索。

其他应邀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亦先后做主题报告,就东盟语种人才培养、“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经典互译”与文明互鉴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组成员、信息工程大学钟智翔作题为“‘一带一路’与新时代东盟语种专业建设”的主题报告。他表示人文交流最重要的是民心相通,而民心相通的基础和前提在语言会通。他结合教育部外语学科评审的相关要求,强调指出“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语种专业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的优势方向,同时要培育新的发展点。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坚作题为“区域理解教育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主题报告。报告从东盟国家地区的汉语教育、中国的东盟语种教育及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的合作等方面,探讨了区域理解教育在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向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学院院长陆生作题为“东盟语种专业建设与外语学科发展”的主题报告。报告倡议通过业内联合、校内联合、国内联合、国外联合等方式,从语言学、翻译学、文学、跨文化国别区域研究等五个学科方向,共同推动国内东盟语种专业建设和学科融合发展。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非通用语学院院长刘忠政作题为“‘一带一路’与新时代东盟语种专业建设新时代东盟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重庆非通用语学院为例”的主题报告。报告结合重庆非通用语学院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了新时代东盟语种专业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和可行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汤文辉作题为“以‘经典互译’推动中国-东盟文明对话”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经典互译”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由之路,而出版社在“经典互译”过程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广西民族大学越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国保作题为“中华人文体验与中越文化交流——清代越南使臣燕行诗文中的桂林山水”的主题报告。报告通过梳理清代越南使臣燕行诗文中对桂林山水的记述,再现了中越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互动,也为新时代的人文交流提供了参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院长侯宇翔作题为“伊合组织的‘东南亚因素’”的主题报告。报告对东南亚地区穆斯林伊斯兰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做了考察,充分证明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对于区域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滕成达作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国际认同在东盟国家的实践”的主题报告。报告从历史文化基础、现状、路径、特点等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在东盟国家的实践做了全面把脉,并对其前景和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商务印书馆外语编辑室主任郭可作题为“商务印书馆与东南亚出版”的主题报告,对商务印书馆东南亚典籍出版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回顾和总结,并介绍了未来的出版规划。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张明亮作题为“越南餐馆在广州‘逆生长’的启示”的主题报告。报告以小见大,从越南餐馆在广州的发展状况,管窥国际关系对文化交流的影响,以及文化交流如何增进民心相通,进而促进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黎巧萍作题为“中国时政话语越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以《中国关键词》为例”的主题报告。报告结合《中国关键词》越南语版本的翻译出版过程,讨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语言会通的重要性,以及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百色学院学报》主编黄玲作题为“跨境文化遗产创新传承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主题报告。报告结合现实案例,充分论述了跨境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工作,对于增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意义。商务印书馆编辑张艳丽女士、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覃秀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周丽、湖南人民出版社总监李林等亦参加了讨论。

论坛还同期举办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亚非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揭牌仪式、《东盟文化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发布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等活动。

 

亚非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揭牌仪式

 

《东盟文化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发布会

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百色学院等数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云集一堂,就中国与东盟、东盟与韩国的人文交流、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

 


上一条:第四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9):“一带一路”深化发展对接分论坛举办


下一条:第四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9):“一带一路”与国际教育平行论坛举行

外交部政策研究重点合作单位 “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 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广东基地  广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