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方向 >> 全球价值链研究 >> 正文
全球价值链研究

康振宇、徐鹏:全球价值链时代的中日贸易分析

2016-08-10

   

《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4  

东亚经济合作  

全球价值链时代的中日贸易分析  

基于增加值的视角  

康振宇  

徐鹏  

摘要: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扩大,致使传  

统贸易核算方法无法准确评估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贡献。本文  

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D),通过传统和增加值两种核算方法,对中日双边  

贸易收支情况,双边贸易重要性差异,出口结构变化以及优势产业情况进行了比较  

分析。研究表明:增加值核算方法下的双边贸易更趋平衡;双边贸易重要性对中国  

而言在下降,对日本而言则在上升;双边中间品出口增长显著,产品内的国际分工  

在两国之间不断深化;传统贸易核算方法高估了中日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尤其是  

制造业贡献率;中日贸易互补性明显,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优势,而日本的  

优势则表现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上。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中日贸易;增加值  

DOI:10.13510/j.cnki.jit.2015.04.008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日双边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双边贸易总额呈现出快  

速增长态势。截止 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 3119亿美元。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  

体,中日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  

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关于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分析,国内学者做出了一些有益探讨。诸多学者认为中  

日经贸关系具有互补性或者稳定性。李彬(2010)研究了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  

中日贸易的影响,发现世界金融危机对中日贸易产生了剧烈冲击,但中日进出口商  

品贸易并非表现出全线下浮,两国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稳定性。陆根尧和王晓  

琳(2011)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  

指数等指标分析了中日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认为中日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大于竞  

争性。周东明和吕侠(2012)则从汇率角度研究了中日贸易,发现人民币升值并没  

有对中日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王久乐(2014)对2000-2012年中日两国商品的贸易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  

康振宇: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300071电子信箱:kangchallenger@126.com;徐鹏: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75-  

   


 

   

东亚经济合作  

《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4  

互补性指数进行了测算,分析得出中日两国商品具有互补性。  

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中日贸易的结构变化和依存度变化。石柱鲜等(2010)研究  

表明,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化,中日韩产业结构差异性越来越小。苏国辉和李彬(2010)  

认为中日贸易收支渐趋平衡,双边经贸关系上,日本更依赖于中国。孙亚轩(2013)  

研究了日本的贸易结构,认为日本贸易结构仍具有静态的绝对优势,但是动态演变特  

征呈现出恶化趋势。刘丽娟和胡杨(2014)计算了中日商品之间的贸易依存度,总体  

而言,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正逐渐上升,而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度则逐渐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中日贸易分析主要还是采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海关数据),  

然而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和垂直化国际分工的深化,中间品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  

日益扩大(Johnson,2014),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则显现出了不足。不足之处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贸易中存在大量中间品贸易,如若关注口岸货物或者跨境服  

务贸易总额,那么则会导致重复计算问题;第二,传统双边贸易统计中包含了第三国  

中间投入品的增加值,因此无法直接获得每个生产环节所创造的增加值。  

针对上述问题,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和欧盟等国际机构建议采用增加  

值核算方法计算贸易收支情况。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不同,增加值核算方法具有核  

算范围的完整性和核算内容的一致性,同时也能真实反映不同产业部门对贸易进出  

口额的贡献度。由于受限于数据采集难度,目前只有少数国际组织构建了国际贸易  

增加值数据库,其中包括欧盟资助的世界投入   -产出数据库(World   Input  Output  

Data,WIOD)。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首先介绍了国际贸易增加值核算  

方法,然后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采用传统和增加值两种核算方法,对中日双边  

贸易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实证分析。本文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1)双  

边贸易的收支与平衡;(2)双边贸易在两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变化;(3)中日双边  

中间品贸易比较;(4)基于产业和要素密集度两个视角的出口结构变化;(5)中日  

两国的行业比较优势。  

二、国际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国际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的原理是按照增加值的来源核算贸易额,而不是根据  

产品的来源核算贸易额。这种方法的优点表现在其能够分析一国或者一个行业在国  

际贸易中的增加值贡献率,缺点则是数据收集困难和计算相对复杂。本文理论框架  

主要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根据投入-产出表恒等式,即总产出=中间投入+最终消  

费,则全球的总产出可以写成  

x=Ax+f=Lf    

(1)  

其中,xAfL分别表示全球总产出矩阵,投入产出技术矩阵,最终需求  

向量和里昂惕夫逆矩阵。具体而言, A中的每一个元素表示一个国家某个行业单位  

产出投入要素使用量,L=(I-A)-1,为单位矩阵。  

I    

(一)双边增加值贸易的核算  

借鉴Stehrer(2012)双边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s国对r国的双边增加值  

-76-  

   


 

   

《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4  

东亚经济合作  

出口。  

C    

å  

s国的增加值出口=v    

s    

L    

ss    

f    

sr    

+v    

s    

L    

sr    

f    

rr    

+v    

s    

L  f    

st    

tr  

(2)  

t¹ s, r    

其中,v    

s    

是表示s国的单位产出增加值系数向量, Ls*表示s国使用*国(*可以是  

本国s,贸易国r或者任意第三国t)中间投入品的昂惕夫逆矩阵,  f *r表示*国生产的  

产品被r贸易国所消耗的最终消费向量(*可以是本国    s,贸易国r或者任意第三国  

t),C是国家数量。需要说明的是,双边增加值进口与出口的计算方式是相同的,  

因为在双边贸易中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  

(二)出口总额的增加值分解  

借鉴Koopman(2012)的增加值分解方法,可以得到s国出口总额的增加值分解。  

C    

C    

C    

C    

å  

r¹ s    

C    

å  

åå  

r¹ st¹  s, r    

C    

s国的出口总额={v    

s    

L    

ss    

f    

sr    

+v    

s    

L    

sr    

f    

rr    

+v    

s    

L    

st    

f    

tr  

}  

r¹ s    

C    

å  

å  

å  

+{v    

s    

L    

st    

f    

ts    

+v    

s    

L    

sr    

A    

rs    

(I-A    

ss    

)  

-1  

f    

ss    

+v    

s    

L  A  (I-A  )   e }  

-1  

sr    rs              ss        s*  

(3)  

t¹ s    

r¹ s    

r¹ s    

C    

C    

C                C                 C    

å    å      å    å  

v L      f   +     v L          (I-A    

r                                    r    

rs           st                                   st    

r¹ s             t¹ s              r¹ s            t¹ s    

C    

å    å  

+{  

v    

r    

L    

rs    

A    

st    

(I-A    

tt    

)  

-1  

f    

tt    

+  

rs    

A    

)  e }  

-1  

tt         t*  

r¹ s    

t¹ s    

其中,es*et*分别表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口总额;   AfL的上标定义与  

(2)式一致。公式右边第一个花括号是s国的出口增加值,第二个花括号是s国重复  

出口的中间品增加值(即一国创造的增加值出口后回流,然后再出口),第三个括  

号是s国出口总额中内涵的国外增加值。  

(三)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该数据库覆盖 40个国家或地区,包括  

35个行业,时间跨度从 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具有以下优点:1.免费  

使用;2.提供连续时间序列数据;3.涵盖了美国、中国和日本等主要贸易大国。由  

于在(2)式和(3)式中涉及大量矩阵运算,而    Matlab软件擅长于矩阵分析,因  

此本文使用其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双边贸易收支  

表1  

两种方法的对日出口和进口  

传统贸易核算方法和增加  

值贸易核算方法表明在  

1995-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保  

持快速增长势头(见表1)。根  

据传统方法核算的结果,1995  

年总贸易额近  600 亿美元,  

2003年突破   1250亿美元,  

2011年突破3600亿美元。根  

(单位:亿美元)  

传统核算方法  

增加值核算方法  

年度  

出口  

304.7  

1835.2  

进口  

288.4  

1800.2  

净出口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1995  

2011  

16.3  

35.0  

257.7  

250.8  

6.9  

1337.1  

1310.9  

26.2  

注:笔者根据 WIOD数据计算。为节约篇幅起见,本文省略了  

1996-2010年的数据(包括后续表格),如有读者感兴趣,可向  

作者索取,下表同。  

据增加值方法计算的结果,1995年中日增加值贸易超过500亿美元,2003年近1000  

-77-  

   


 

   

东亚经济合作  

《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4  

亿美元,2011年达到2600亿美元。可以发现不论是通过哪种方法核算,中日净出口  

贸易相对两国的贸易规模在总体上是平衡的,顺差或者逆差占贸易比重都很小。  

两种核算方法在进出口贸易中存在差异。第一,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进出口贸易  

明显小于传统贸易核算方法的统计结果(例如,1995年中国对日出口总额304.7亿美  

元,而出口增加值却只有257.7亿美元)。由于传统贸易核算方法的进出口贸易中内  

涵了第三国的增加值,而增加值核算方法会剔除第三方的贸易增加值,这导致增加  

值核算方法的计算结果偏小。第二,增加值核算方法的中日贸易顺差(或逆差)比  

传统贸易核算方法的结果要小,因此从增加值的角度看中国对日贸易收支更趋平衡。  

(二)双边贸易的重要性  

表2  

传统方法的双边贸易占  

两国对外贸易比重  

1.传统贸易核算方法  

双边贸易在两国对外贸易中的位置发生了  

显著变化(见表2)。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  

易的比重逐年下降,在1995年从日本进口占  

中国对外进口总额的17%,对日本出口占中国  

对外出口总额的18%,而到了2011年从日本进  

口和对日本出口占比都下滑到9%,因此这些  

数据动态说明了双边贸易对中国的重要性在不  

中国  

日本  

年度  

出口  

进口  

17%  

9%  

出口  

进口  

6%  

1995  

2011  

差值  

18%  

9%  

6%  

20%  

14%  

20%  

14%  

-9%  

-8%  

注:笔者根据WIOD数据计算。2011-1995  

表示2011年与1995年数据之差。  

断下降。双边贸易对日本的重要性则恰恰相反,1995年不论是进口占比还是出口占  

比都只有6%,但是到了2011年,这两个比值都达到了20%,这种变化趋势说明在国  

际贸易中中国对日本的重要性大幅度增加。然而,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不断加强的  

背景下,通过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其占比来评价双边贸易对两国的重要性是不全面的。  

2.增加值核算方法  

表3  

增加值方法的双边贸易占  

两国对外贸易比重  

接下来,从增加值的角度分析双边贸易对  

两国的重要性差异(见表3)。从趋势变化来看,  

增加值核算方法和传统核算方法没有本质的差  

别,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在下降(出  

口占比下降10%,进口占比下降12%),而中国  

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在上升(出口和进  

口占比都上升12%)。然而,两种核算方法还是  

中国  

日本  

年度  

出口  

进口  

23%  

11%  

-12%  

出口  

进口  

8%  

1995  

2011  

差值  

19%  

9%  

6%  

18%  

12%  

20%  

12%  

-10%  

注:同表2。  

存在细微差别,增加值核算方法中进口对中国的重要性有所增加(例如,2011年增加  

值核算方法占比11%,而传统贸易核算方法是9%),而出口对日本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例如,2011年增加值方法占比18%,传统贸易核算方法是20%),这种差别的主要  

原因是两国贸易结构不同,日本产品附加值较高,导致增加值核算时从日本进口的贸  

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增加,但是日本产品中又有一部分经中国出口到其他国家,导  

致增加值核算时出口到中国的贸易在日本对外贸易中比重下降。  

(三)中间品贸易  

1.中间品出口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不断延伸,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比重越来越大,这种变  

-78-  

   


 

   

《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4  

东亚经济合作  

化也同样体现在双边中间品出口中(见表    4)。中国对日出口中间品占比逐年提  

高,1995年占比为0.39,2011年占比达到0.47。日本对华出口中间品占比也是逐年  

增加,1995年占比0.44,2011年为0.65。从两国中间品出口占比的变化来看,两国  

经济合作在不断强化,因为中间品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估国际分工水平。此  

外,两国出口中间品占  

比具有三个特征:第  

一,日本对华出口中间  

品占比一直都高于中国  

对日出口中间品占比;  

第二,日本对华出口中  

表4  

双边出口中间品占比  

年度  

中国  

日本  

1995  

0.39  

0.44  

1997  

1999  

0.45  

0.52  

2001  

0.43  

0.52  

2003  

0.41  

0.51  

2005  

0.39  

0.69  

2007  

0.44  

0.69  

2009  

0.45  

0.52  

2011  

0.47  

0.65  

差值  

0.08  

0.21  

0.43  

0.62  

注:同表2。  

间品占比的增长明显快于中国对日出口中间品占比,例如从  1995到2011年,中国  

提高了8个百分点,日本则提高了2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可能更加依赖日本的  

中间品;第三,日本对华出口中间品占比的波动性较大,短期内受到金融危机影  

响,例如 1997年占比为 0.62,1999年则下滑到  0.52,而中国对日出口中间品占比  

相对比较稳定。  

2.中间品与外国增加值  

由于在出口产品中可能含  

表5  

两国出口总额的增加值分解  

中国  

日本  

2)  

1.8%  

1.5%  

-0.3%  

年度  

1)(2)(3)  

1)  

91.8%  

81.5%  

-10.3%  

3)  

6.3%  

有外国的中间品,因此需要从  

出口总额中分离出国内创造的  

增加值和国外创造的增加值,  

即根据增加值的来源对出口总  

额进行增加值分解。本文采用  

(3)式进行增加值分解,结果  

1995  

2011  

差值  

83.6%  

75.5%  

-8.1%  

0.6%  

2.8%  

2.2%  

15.8%  

21.8%  

6.0%  

17.0%  

10.7%  

注:笔者根据 WIOD数据计算。  2011-1995表示 2011年与  

1995年数据之差。(1)国内增加值占比,(2)本国中间品  

增加值再出口占比,(3)外国增加值占比。  

如表5所示。在表5中可以看到两国的国内增加值比重都在下降(中国下降了8.1%,  

日本下降了10.3%),这是全球价值链在两国不断延伸的结果。另外,发现日本出口  

中外国增加值较少(2011年外国增加值占比17.0%),而中国出口中外国增加值较高  

(2011年外国增加值占比21.8%),这与中国的传统贸易模式相一致,中国出口中加工  

贸易占有一定比例,也就是说中国需要从国外进口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中间  

品,加工组装后再出口,这就导致中国出口贸易中含有较高比例的外国增加值。  

(四)要素密集度差异  

借鉴樊茂清和黄薇(2014)的方法,本文把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中的   35个行业  

分成三个部门:初级产品 /资源产品部门、制造业和服务业。根据要素密集度的不  

同,对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二次分类,其中(1)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2)代表  

资本密集型产品,(3)代表知识密集型产品,(4)代表教育健康公共服务业。  

1.传统贸易核算方法  

(1)中国出口结构。在出口结构中,中国一直以制造业产品为主,按照传统贸  

易核算方法中国对日出口结构也具有相同的特点(见表6),制造业产品依然占据  

主导地位,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以及服务业比重较低。在三个部门中制造业产品占  

-79-  

   


 

   

东亚经济合作  

《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4  

比变化不大,基  

本保持在 80%以  

上;初级产品和  

资源产品一直在  

下降,从    11.1%  

下降到 2.3%;服  

务业一直保持增  

长趋势,从 5.7%  

上升到14.3%。  

表6  

传统方法的中国对日出口结构  

初级产品  

制造业  

服务业  

年度  

资源产品  

11.1%  

2.3%  

1)  

2) (3)  

合计  

83.1%  

83.3%  

0.2%  

1)(2)(3)(4)  

合计  

5.7%  

14.3%  

8.6%  

1995  

2011  

差值  

38.9%  

16.5%  

-22.4%  

25.1%  

15.7%  

-9.4%  

19.1%  

51.1%  

32.0%  

0.8%  

3.4%  

2.6%  

4.5%  

8.4%  

3.9%  

0.4%  

2.5%  

2.1%  

0.0%  

0.0%  

0.0%  

-8.8%  

注:笔者根据  WIOD数据计算。  2011-1995表示  2011年与  1995年数据之差。  

(1)劳动密集型产品,(2)资本密集型产品,(3)知识密集型产品,(4)教育  

健康公共服务业。  

制造业出口具有结构性变化。 1995年,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占比  

为 38.9%,资本密集型产品次之,占比    25.1%,知识密集型产品最少,占比为  

19.1%。经过15年的发展,2011年,制造业转以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上升幅度达  

32.0%,占比达到 51.1%;劳动密集型产品下滑到  16.5%,资本密集型产品下滑到  

15.7%。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来看,中国对日本的出口结构一直在优化,而且  

存在着本质的变化。  

表7  

传统方法的日本对华出口结构  

(2 )日本出  

口结构。从三个  

部门来看,按照  

传统贸易核算方  

法计算的日本出  

口结构极度不均  

衡(见表7),其  

中制造业占有绝  

初级产品  

制造业  

服务业  

年度  

资源产品  

0.2%  

1)(2)(3)  

合计  

96.4%  

97.6%  

1.2%  

1)(2)(3)(4)  

合计  

2.7%  

1.9%  

-0.8%  

1995  

2011  

差值  

9.4%  

2.5%  

-6.9%  

22.0%  

17.8%  

-4.2%  

65.0%  

77.3%  

12.3%  

1.8%  

0.8%  

-1.0%  

0.6%  

0.8%  

0.2%  

0.3%  

0.3%  

0.0%  

0.6%  

0.1%  

-0.5%  

0.5%  

0.30%  

注:笔者根据  WIOD数据计算。 2011-1995表示  2011年与 1995年数据之差。  

(1)劳动密集型行业,(2)资本密集型行业,(3)知识密集型行业,(4)教  

育健康公共服务业。  

对地位,比重高达   95%以上。在  1995-2011期间,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占比在  

0.2-0.5%之间,服务业产品在 1.8-3.7%之间。从日本制造业出口结构来看,日本对  

中国的出口主要以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占比在 65.0-78.1%之间,而且有逐年上升  

的趋势;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比次之,占比在   14.7-22.0%之间,而且有逐年下降趋  

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最少,占比在 2.5-9.6%之间,而且比重下滑很快。从制造  

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来看,日本对华出口结构也在优化,但是没有本质的改变。  

(3)出口结构优化。对两国而言,两国出口结构都在优化,而且中国出口结构  

优化更加明显,但是日本出口结构仍然优于中国出口结构。中国出口结构存在着本  

质的变化,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向知识密集型产品转型。日本的出口结  

构没有本质的变化,出口的产品一直是以制造业产品为主,制造业产品中以知识密  

集型产品为主。  

2.增加值方法核算  

接下来,采用增加值核算方法重新评估双边出口结构。  

(1)中国出口结构。在结构上增加值核算方法的结果与传统贸易核算方法没有  

本质区别(见表8)。中国对日出口中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占比不到两成,制造业  

-80-  

   


 

   

《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4  

东亚经济合作  

占比大约五成多,服务业占三成。从 1995年到2011年,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比重  

下降了10.8%,服务业比重上升了8.7%,制造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  

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1995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为 18.3%,资本密集型  

产品占比为 17.1%,知识密集型产品占比为 14.5%,而在2011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已  

下滑到 10.3%,资本密集型产品有轻微下滑,占比为 15.5%,知识密集型产品占比  

上升明显,达到 25.2%。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比较一致,劳动密集型服务,资本密  

集型服务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因此增加值核算方法也同样证明  

了中国出口结构在不断优化。  

表8  

增加值方法的中国对日出口结构  

初级产品  

资源产品  

制造业  

服务业  

3)  

5.4%  

年度  

1)  

2)  

17.1%  

15.5%  

-1.6%  

3)  

14.5%  

25.2%  

10.7%  

合计  

49.9%  

51.0%  

1.1%  

1)  

8.8%  

2)  

9.4%  

4)  

0.6%  

1.6%  

1.0%  

合计  

23.6%  

32.3%  

8.7%  

1995  

2011  

差值  

25.9%  

15.1%  

-10.8%  

18.3%  

10.3%  

-8.0%  

10.2%  

1.4%  

13.4%  

4.0%  

8.7%  

3.3%  

注:笔者根据 WIOD数据计算。2011-1995表示2011年与1995年数据之差。(1)劳动密集型行业,(2)资本  

密集型行业,(3)知识密集型行业,(4)教育健康公共服务业。  

(2)日本出口结构。根据增加值方法的核算结果,日本对华出口结构整体上依  

然比较稳定,但是还是有细微优化(见表9)。在日本出口结构中,初级产品和资  

源产品依然占比非常低,只占 1%左右,制造业依然占主体,占比 60%以上,服务  

业占比不到 40%。制造业出口内部结构变化不大,从 1995年到2011年,劳动密集  

型产品占比很低,并且逐年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比不到   20%,并且有轻微下  

滑,知识密集型产品占比40%多,并且略有上升。服务业结构没有明显变化。因此  

增加值核算方法说明日本对中国的出口结构还是有一定程度的优化。  

表9  

增加值方法的日本对华出口结构  

初级产品  

资源产品  

制造业  

服务业  

3)  

9.4%  

年度  

1)  

2)  

19.8%  

18.8%  

-1.0%  

3)  

40.8%  

42.4%  

1.6%  

合计  

64.7%  

62.7%  

-2.0%  

1)  

13.3%  

13.1%  

-0.2%  

2)  

8.6%  

8.6%  

0.0%  

4)  

2.9%  

2.8%  

-0.1%  

合计  

31.3%  

33.6%  

2.3%  

1995  

2011  

差值  

1.1%  

0.9%  

-0.2%  

4.1%  

1.5%  

-2.6%  

11.9%  

2.5%  

注:笔者根据 WIOD数据计算。2011-1995表示2011年与1995年数据之差。(1)劳动密集型行业,(2)资本  

密集型行业,(3)知识密集型行业,(4)教育健康公共服务业。  

3.两种方法的差异  

本文重点分析两种核算方法的出口结构差异。在增加值核算方法的中国出口结构  

中,服务业以及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制造业产品的比重有所减少  

(例如,2011年制造业比重中国减少了32.3%,日本减少了34.9%)。出现这种情况的  

原因是由增加值核算方法的特点决定的,增加值方法是按照增加值的来源进行分类,  

例如,在制造业中有来自于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部门以及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品,即制  

造业中包括了来自于两个部门的增加值,增加值方法恰恰可以分离出这部分不属于制  

-81-  

   


 

   

东亚经济合作  

《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4  

造业创造的增加值,并把这部分增加值分别划入相对应的部门。因此可以说传统的贸  

易统计方法高估了制造业在双边贸易中的贡献率,低估了其他行业的贡献率。  

(1)制造业部门。在中国制造业出口中,增加值方法核算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占  

比只为传统核算方法的一半。例如      2011年增加值方法是    25.2%,传统方法是  

51.1%,说明制造业中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增加值被高估了,而且日本也存在同样的  

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制造业知识密集型产品中有来自于  

国内其他部门的增加值,例如来自于国内服务业的增加值;第二,出口到日本的制  

造业知识密集型产品中包括了一部分日本或者第三国的增加值(通过中间品方式)。  

(2)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部门。对中国的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而言,增加值方  

法计算的比重比传统核算方法的比重高出10%以上,这说明中国其实通过制造业部  

门又间接多出口了10%以上的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即中国制造业出口消耗了大量  

的来自本国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部门的中间品,因此从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消耗的  

角度看,中国的结构调整没有本质的变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出口中初  

级产品和资源产品部门创造的增加值非常少,日本更多地是采用直接或间接方式来  

进口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  

(3)服务业部门。采用增加值核算的出口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例  

如2011年中国提高了  18.0%,日本提高了 31.7%。这是因为制造业知识密集型产品  

中包含了较大比例的服务业中间品,特别是日本制造业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中含有较  

高比例的本国服务业增加值。  

(五)行业比较优势  

1.行业增加值出口  

Timmer和Stehrer(2013)增加值核算方法能够准确评估行业贡献率,因此该  

类方法可用于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行业优势。鉴于此,本文也采用该方法比较  

中日两国的行业优势。在中国出口中 c3行业(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业)和c4行  

业(纺织品及服装制造业)的增加值比重较高,说明中国在这些行业具有优势(见  

表10)。在日本出口中 c12行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13 行业(机械制造  

业),c14行业(电气、电子及光学设备)和c15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  

加值占比较高,意味着日本在这些行业具有明显优势(见表11)。  

2.行业增加值对日净出口  

另外,本文还采用增加值方法核算了中国行业增加值对日净出口(不包括服务业),  

表10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行业分布  

c3  

c4  

c7  

c8  

c9  

c10  

c12  

c13  

c14  

4.9%  

11.3%  

6.4%  

c15  

1995  

2011  

差值  

6.3%  

4.0%  

-2.2%  

14.4%  

7.0%  

-7.4%  

1.4%  

1.4%  

0.0%  

1.1%  

1.4%  

0.3%  

4.3%  

5.8%  

1.6%  

2.1%  

2.6%  

0.5%  

6.0%  

7.4%  

1.4%  

2.3%  

3.8%  

1.5%  

1.0%  

1.6%  

0.6%  

注:笔者根据 WIOD数据计算。总增加值出口占比=100%。2011-1995表示2011年与1995年数据之差。c3食  

品、饮料制造及烟草业, c4纺织品及服装制造业, c7造纸、印刷及出版业, c8石油精炼及核燃料, c9化工  

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c10橡胶与塑料制品, c12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c13机械制造业,c14电气、电  

子及光学设备,c1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82-  

   


 

   

《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4  

东亚经济合作  

表11  

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行业分布  

c3  

c4  

c7  

c8  

c9  

c10  

c12  

c13  

c14  

c15  

1995  

2011  

差值  

1.0%  

0.9%  

-0.1%  

3.2%  

2.4%  

1.8%  

-0.6%  

1.2%  

2.3%  

1.1%  

6.6%  

6.8%  

0.2%  

2.5%  

3.0%  

0.5%  

14.3%  

12.4%  

-1.9%  

9.7%  

8.3%  

-1.3%  

18.7%  

18.2%  

-0.5%  

3.3%  

6.1%  

2.8%  

1.0%  

-2.2%  

注:同表9。  

表122004-2011年中国增加值对日净出口  

发现在2004-2011年期间,中  

国在c1-c6和c16行业都是增  

加值顺差,其他行业都是增加  

值逆差(见表12)。而c1-c6  

和c16行业绝大部分都是属于  

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以及制造  

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中  

国与日本在双边贸易中还是存  

在较强的互补性。  

行业  

c1  

顺差  

+)  

+)  

+)  

+)  

行业  

c5  

顺差  

+)  

+)  

-)  

-)  

行业  

c9  

顺差  

-)  

-)  

-)  

-)  

行业  

c13  

c14  

c15  

c16  

顺差  

-)  

-)  

-)  

+)  

c2  

c6  

c10  

c11  

c12  

c3  

c7  

c4  

c8  

注:(+)代表顺差,(-)代表逆差。c1农、林、牧、渔业,   c2  

采矿业, c3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业,   c4纺织品及服装制造  

业,c5皮革、毛皮、羽毛及鞋类制品,   c6木材加工及木制品,  

c7造纸、印刷及出版业, c8石油精炼及核燃料,c9化工原料及  

化学制品制造业, c10橡胶与塑料制品,  c11非金属矿物制品,  

c12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13机械制造业,c14电气、电子及  

光学设备,c1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c16其他制造业及资源再  

循环利用。  

四、结论  

1.相对于双边贸易规  

模,中日双边贸易基本上趋于平衡,特别采用增加值方法核算的双边贸易更趋平  

衡。与此同时,增加值方法也证实了双边贸易的重要性在两国之间存在差异,日本  

对中国的重要性在下降,而中国对日本的重要性则在增加。  

2.双边中间品出口增长显著,超过了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说明产品内的国际  

分工在两国之间不断深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日本对华出口中间品比重一直高于  

中国对日出口中间品比重,而且日本出口中间品比重增长较快,这意味着中国比日  

本更加依赖日本的中间品。两国出口总额的增加值分解也说明日本更倾向于使用本  

国的中间品,而中国倾向于使用外国的中间品,因此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内涵的外  

国增加值更多。  

3.中国出口结构存在根本性的转型,从制造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知  

识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对于日本而言,出口结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优化。与传统  

核算方法相比,增加值方法同样证实了两国出口结构的优化,但是前者高估了两国  

出口结构的优化程度。例如,贸易结构中制造业的贡献率被高估,特别是制造业中  

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的贡献率明显被高估,并且中国出口结构中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  

的增加值占比依然很高。  

最后,两国行业之间依然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在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初  

级产品和资源产品中具有优势,而日本在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比  

较优势。尽管2012年以后由于两国政治关系趋冷双边贸易发展有所受阻,但随着两国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两国的互补性将趋于多样化。  

-83-  

   


 

   

东亚经济合作  

《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4  

[参考文献]  

樊茂清、黄薇,(2014)“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的中国贸易产业结构演进研究,《世界经济》第2期。  

李彬,(2010)“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日贸易特点、前景与对策,《日本问题研究》第2期。  

刘丽娟、胡杨,(2014)“中日贸易相互依存度的实证分析,《经济视角(上旬刊)》第3期。  

陆根尧、王晓琳,(2011)“中日自由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第11期。  

石柱鲜、李玉梅、黄红梅,(2010)“产业结构变化对中日韩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现代日本经济》第4期。  

苏国辉、李彬,(2010)“中日贸易关系20年回顾与展望,”《日本研究》第3期。  

孙亚轩,(2013)“日本贸易结构动态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分析,《世界经济研究》第12期。  

王久乐,(2014)“中日贸易互补性研究,《经济研究导刊》第14期。  

周东明、吕侠,(2012)“汇率波动下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中日贸易的经验分析,《当代经济研  

究》第9期。  

Koopman  R, Wang  Z,  Wei  S.,(2012) 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 Nation-  

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Johnson  R  C.,(2014)“Five   Facts   about  Value-Added  Exports  and  Implications  for  Macro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8(2),119-142.  

Stehrer  R. ,(2012)“Trade   in  Value Added  and  the Value  Added  in Trade,”The  Vienna  Institute  for  Inter-  

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wiiw)Working   Paper(81).  

(责任编辑  

蒋荣兵)  

AnalysisofChina-JapanTradeinEraofGlobalValueChain:  

AValue-addedPerspective  

KANG  Zhen-yu XU  Peng  

Abstract:  As   the   global   value  chains   develop,   the   share  of   intermediate  

goods  has  been  increas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  As  a  result,  the  tradi-  

tional  trade  accounting  method is  not  suitable  for  evalu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a  

country  or  an  industry. Drawing  on  World  Input  Output  Data  (WIOD),  this  paper  

uses  both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value-added  trade  accounting  systems  to  analyze  

the  balances,  the   differences  in  importance,   the  trade  structure  changes   and  the  

competitive  industries  in  China-Japan bilateral  trad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bi-  

lateral  trade  is  more  balanced  in  the  value  added,  and  is   more  important  to  Ja-  

pan  than  to  China.  With  intermediate  trade  expanding  on  both  sides,  the  interna-  

tional  intra-product  segmentation  is  increasingly   reinforced.  Besides,  the  improve-  

ment  of  the trade  structure  is  overestimated  in the  traditional  accounting,  especial-  

ly  the  manufacture  sector.  Obviously,  China  and  Japan  are  complementary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which  is,  china ha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labor-in-  

tensive   goods  but   Japan   is   more  advantageous   with   the  capital-intensive   and  

knowledge-intensive  goods.  

Keywords:  Global value  chains;  China-Japan bilateral  trade;  Value added  

-84-  

   


上一条:林桂军、何武:全球价值链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增长特征


下一条:王玉燕、林汉川:全球价值链嵌入能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效果吗

外交部政策研究重点合作单位 “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 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广东基地  广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