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方向 >>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 >> 正文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

吴艳:中美关于南海问题的舆论博弈:现状与特点

2016-07-28

  

□吴艳

 

自美国宣布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美国就利用其强大的国际传播优势就南海问题频频向中国发难。不但高调宣布美国在南海地区的“重要利益”,而且利用各种国际传播平台推进南海问题国际化,对中国维护南海主权的正当行为进行舆论围堵。面对西方媒体的肆意炒作和歪曲,中国政府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以积极、开放和坚持原则的态度给予了义正言辞的回应。围绕南海争议,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已经展开,这无疑是各方战略和外交智慧的激烈较量。

 

一、美国进行南海舆论博弈的手段

(一)利用媒介资源占据国际舆论传播优势。凭借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美国已经形成以它为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仅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垄断了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近90%的新闻。在关于南海问题的报道中,美国以服务国家在亚太地区的整体利益和外交政策为根本,对南海问题的历史由来和现状进行大量报道,以期抢占南海问题的国际话语权。

(二)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相互呼应,紧密联系的传播机制。美国关于南海问题的宣传,从不局限于一个层面,不仅有政府高级官员,如美国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等在多边和双边外交平台发表声明,而且有颇具学术影响力的智库连续发布政策。在舆论发布的时机上,有军事行动前的舆论造势和试探,也有军事行动后的分析报道。形成了政界、军界、学界和新闻传播协调一致,灵活机变的宣传机制和模式。

(三)善用议题设置,不断塑造国际公众对南海问题的认识,推动舆论风向的发展。为了配合外交政策与军事行动的需要,美国不断围绕南海问题的历史由来、现状问题和矛盾焦点设置新的议题,企图牢牢把控国际舆论的走向。以南海主权的归属依据为例,西方媒体大力宣传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准则,对东盟部分国家对《公约》的误读视而不见,对《公约》中关于历史性的权益的约定更是只字不提。

 

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睦邻外交政策,在对待南海争议上以“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出发点,侧重维护与东盟国家的稳定,对声索国在中国南海进行资源掠夺、占领岛礁、瓜分海域的行为给予严正的抗议。从对国际媒体的宣传上看,中国一贯采取审慎的态度,即没有过多的渲染南海问题中的矛盾与过程,也从不回避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曲解和误读。面对西方媒体的舆论攻势,中国给予了有理、有力、有效的回击。以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为例,王毅外长就南海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再次体现出中国在南海问题的原则立场,对西方媒体予以有力回击。

(一)直击议题要害,揭示问题实质

王毅外长在回答记者提问的过程中着力阐述了被西方媒体肆意炒作的三个主要问题。首先,关于南海“军事化”。在过去的几年,美国涉南海报道中频繁使用“军事化”一词描述中国在南海地区维护主权的正当行为。王毅指出,“军事化这顶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有更合适的国家可以戴”,从而揭示美国在南海地区集聚先进战舰,不断调整其在南海地区海军、空军部署的目的所在。其次,关于“航行自由”。航行自由是美国借以插手南海问题的理由。事实上,南海航行自由从来不是问题,不要说商船,就连美国的军舰军机,按美方最近的说法,“在南中国海例行运作已有数十年之久”,“单单2015一年,美太平洋舰队的船舰在南中国海航行的总天数相当于700天”。对此,王毅指出,“航行自由不等于横行自由”。横行而又不想受阻碍,这是霸道逻辑。最后,关于南海“仲裁案”。众所周知,菲律宾提起所谓南海“仲裁案”,离不开美国的示意和支持。美国关于南海问题的相关报道,言必谈国际法,要求中国尊重“法治”,而对《公约》尊重历史性权益的相关规定避而不谈,更是有意忽略中国不接受南海仲裁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的正当权利。对此,王毅回击道:“对于这样一场走了调、变了味的所谓仲裁,中国当然恕不奉陪”。言语间,体现出中国维护南海主权的信心与决心。

(二)建设性提出政策方案,展现诚意

中国一贯主张在以尊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其他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双边协商解决南海争议,于此同时,中国还提出一系列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出制定“海上风险管控预防性措施”,建议要尽快设立两条热线,一条热线就是“海上紧急事态外交热线”,还有一条热线是“海上联合搜救热线”。这些提议和措施都向世人表明,中方有能力,也有信心同东盟国家一道,共同维护好南海的和平发展大局。

(三)从战略角度正视分歧,指明中美两国合作的前景

在面对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的分歧时,中国并没有从“零和”的角度进行舆论引导,而是强调中美双方应加强沟通,加强协调,避免出现“擦枪走火”的情形。建议中美两国应增强政治互信,防止战略误判,切实加强安全风险防控。

 

三、中美关于南海问题的国际舆论格局特点

目前,国际舆论关于南海问题的相关报道业已形成一个相互回应,密切联系的国际舆论网络。在国际舆论资源、舆论引导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体系的相互作用下,关于南海问题的国际舆论总体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在舆论的传播力方面,美国在涉南海问题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占据领导地位,相对而言中国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有待提高。根据一项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传播实力的量化分析结果,美国排名第一,欧盟国家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分别居后。中国的国际传播实力仅为美国的14.43%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对南海问题保持了长期而密集的报道,在高密度的舆论引导下形成了对涉南海争议的国际舆论支配地位。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才开始逐步向国际社会宣传在南海问题的历史沿革,虽然在短时期内在报道数量和传播渠道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但随着南海问题在国际舆论领域中不断升温,中国不仅要追踪应对美英的舆论观点,还要关注来自域内外如印度、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言论,在涉南海问题的国际舆论影响力方面受到削弱。

(二)在舆论策划方面,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报道呈现出阶段性递增的特质,与其外交、军事策略保持高度一度的共振。而中国对于南海问题的表态,主要以回应、澄清为主,始终坚持谨慎而严谨的态度。进入21世纪,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客观上引发了冷战结束以来东南亚地区传统地缘格局的重构。南海问题成为美国介入亚太事务,从战略上遏制中国的借口。美国通过舆论介入南海问题,成为南海问题国际化的主要推手。中国关于南海问题的舆论传播渠道,主要以官方平台为主,对于西方媒体不断炮制的议题,主要采取冷静而及时的回应,这是避免南海问题国际化的一种战术选择。

(三)在舆论发展的趋势方面,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报道议题不断扩散,不再局限于“主权争议”,而是加入更多模糊而宽泛的话题,为其进一步介入地区事务扩展舆论空间。从本质上讲,南海争议的本质是中国与南海地区相关国家关于南海海域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的主权争议问题,是一个需要通过双边友好协商解决的问题。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南海地区战略位置的不断提升,美国通过新闻议题的“嵌入”和拓展,针对南海问题的话语权搭建许多议题平台。相对于只涉及到争议双方的“主权争议”话题,更多模糊和宽泛的议题被进入国际新闻传播,比如,国际海洋法公约、自由航行权、石油开发、中国“威胁论”等。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议题性质越模糊越宽泛,就越容易扩散。这些话题由于过于宽泛,更便于美国及其他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点加以解读,而且话题具有“非暂时相关性”,可以根据南海局势的发展不断拓展分支议题。对于域内外蓄意争夺南海争议话语权的国家来说,推出这些议题相当于在话语博弈中打造了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

在南海问题国际舆论复杂化和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下,这种“集群化”的舆论特点对中国维护南海主权形成了新的挑战,维护南海主权的舆论安全已不容忽视。中国在坚持自身一贯克制、冷静的舆论态势基础上,亦当增强舆论宣传的传播力度和灵活度,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

(作者系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

 


上一条:薛力:中泰铁路出状况,中国怎么办?


外交部政策研究重点合作单位 “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 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广东基地  广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